11.腹外疝最易嵌頓的是
A.斜疝
B.直疝
C.股疝
D.切口疝
E.臍疝
11、答案C(2001、2003)
解析 在腹外疝中,股疝嵌頓者最多,高達60%,股疝一旦嵌頓,可迅速發展為絞窄性疝。(參考本科教材第7版《外科學》第 頁)
12.男性,59歲,因右腹股溝斜疝行手術治療。術中發現疝囊壁的一部分由盲腸組成,此時的診斷為
A.Richter疝
B.Littre疝
C.滑動疝
D.難復性疝
E.易復性疝
12、答案D (2003)
解析 滑動性疝多見于右側,左右發病率之比約為1:6。滑動疝雖不多見,但滑入疝囊的盲腸或乙狀結腸可能在疝修補手術時被誤認為疝囊的一部分而被切開,應特別注意。(參考本科教材第7版《外科學》第 頁)
13.成年人腹股溝管的長度應為
A.2~3cm
B.4~5cm
C.6~7cm
D.8~9cm
E.10~12cm
13、答案B(2004)
解析 腹股溝管 位于腹前壁、腹股溝韌帶內上方,大體相當于腹內斜肌、腹橫肌弓狀下緣與腹股溝韌帶之間的空隙,長度為4~5cm。(參考本科教材第7版《外科學》第 頁)
14.穿過股管下口的結構是
A.股動脈
B.股靜脈
C.股神經
D.大隱靜脈
E.子宮圓韌帶或精索
14、答案D (2004)
解析 股管解剖概要 一個狹長的漏斗形間隙,長約1~1.5cm,內含脂肪、疏松結締組織和淋巴結。股管有上下兩口。上口稱股環其前沿為腹股溝韌帶,后緣為恥骨梳 韌帶,內緣為腔隙韌帶,外緣為股靜脈。下口為卵圓窩是大隱靜脈匯入股靜脈的地方。(參考本科教材第7版《外科學》第 頁)
15.男性,26歲,右側腹股溝區發現可復性腫塊4年。6小時前患者發現腫塊突然增大、劇烈疼痛。查體:右側腹股溝區有6cm×5cm橢圓形腫塊,觸痛明顯,腹部無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首選的有效治療是
A.禁食、補液
B.手法復位
C.應用止痛或鎮靜劑
D.急診手術
E.應用抗生素
15、答案D (2004)
解析 據臨床表現可診斷為腹股溝斜疝,嵌頓,手術治療是治療腹股溝疝最有效方法。(參考本科教材第7版《外科學》第 頁)
(16~17題共用題干)
男性,74歲,右側腹股溝區可復性腫塊8年。查體:病人直立時,在腹股溝內側端、恥骨結節上外方有一4cm×4cm半球形腫物,未進入陰囊,平臥后自行消失。
16.該病人最可能的診斷是
A.股疝
B.隱睪
C.交通性鞘膜積液
D.腹股溝斜疝
E. 腹股溝直疝
16、答案E (2004)
17.該病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
A.用棉線束帶或繃帶壓迫內環口
B.禁煙、控制呼吸道感染
C.注射硬化劑
D.疝修補術
E.疝囊高位結扎術
17、答案D (2004)
18.腹股溝斜疝患者疝還納后,使腫物不再出現的壓迫部位是
A.海氏三角
B.腹股溝韌帶中點
C.陰囊根部
D.斜疝外環
E.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1.5cm
18、答案E
解析 腹股溝斜疝疝塊脫出路徑為喲內環經腹股溝管到外環,可墜入陰囊,內環的解剖位置是腹股溝韌帶中點上1.5cm.。(參考本科教材第7版《外科學》第 頁)
19.男,74歲,左腹股溝可復性包塊10年,不能回納8小時,以左腹股溝斜疝嵌頓急診手術,術中見部分嵌頓小腸腸管色暗,無蠕動,行部分腸切除,此時不宜行疝修補術的理由是
A.術前準備不充分
B.術后易出現腹脹
C.患者年齡大,傷口愈合能力低
D.術后易繼發手術野感染
E.術后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
19、答案C(2001)
解析 患者部分小腸腸管色暗,無蠕動,考慮小腸已壞死,絞窄性疝形成,術后常易繼發手術野感染而致修補失敗,本題可以行疝囊高位結扎。(參考本科教材第7版《外科學》第 頁)
20.自Hesselbach三角向外突出的疝稱為
A.股疝
B. 腹股溝直疝
C.腹股溝斜疝
D. 臍疝
E.白線疝
20、答案B(2005)
解析 直疝三角(Hesselbach’s triangle)直疝三角的外側邊是腹壁下動脈,內側邊為腹直肌外側緣,底邊為腹股溝韌帶。此處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蓋,且腹橫筋膜又比周圍部分薄,故易發生疝。腹股溝直疝即在此由后向前突出,故稱直疝三角。由Hesselbach三角脫出的疝定義為直疝。(參考本科教材第7版《外科學》第 頁)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