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殺巴斯德桿菌病
(一)發病原因
多殺巴斯德桿菌病的病原體是多殺巴斯德桿菌,是一種革蘭陰性小桿菌,卵圓形,兩端濃染,有莢膜,可用含血或正鐵血紅素培養基培養。
(二)發病機制
多殺巴斯德桿菌其傳染流行情況還不很清楚。發病機制還不確切。可能最早是從傷口侵入。快速繁殖,引起強烈的炎性反應,導致傷口出現紅腫,快速蔓延破潰,劇痛。當宿主抵抗力降低時,可引起出血性敗血癥。
血證的并發癥
血證具有明顯的證候特征,即表現血液或從口、鼻,或從尿道、肛門,或從肌膚而外溢。出血既是一個常見的癥狀,又是一個常見的體征,患者及家屬一般均對此高度重視,常能做到快速求醫診治。;
血證以出血為突出表現,隨其病因、病位的不同,而表現為鼻衄、齒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隨病情輕重及原有疾病的不同,則有出血量或少或多、病程或短或長及伴隨癥狀等的不同。與出血同時出現的癥狀及體征,以火熱亢盛、陰虛火旺及正氣虧虛證候為多見,所以掌握這三種證候的特征,對于血證的辨證論治具有重要意義。
菌血癥的輔助檢查
應從所有感染部位,包括感染的體腔、關節間隙、軟組織和病損的皮膚獲取膿液或體液作革蘭氏染色和培養。血液培養應包括需氧菌和厭氧菌培養,應間隔1小時作2次血培養,每次應從不同部位靜脈切開取血。2次血培養用于菌血癥的初期診斷已足夠,但陰性的染色或培養結果不能排除菌血癥,特別是以前已接受過抗生素的病人,更不能排除菌血癥。這種最起碼2次血培養的標本應取自經過適當準備的靜脈切開部位。此外,還可對痰液,導管插入部位和傷口的標本進行培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