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增生癥辨證分型
1.濕熱蘊結 小便點滴不通,或頻數短澀,終末尿渾濁,或大便時尿道滴白,小腹脹滿,口苦、口粘,或口渴不欲飲,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沉數或滑數。
2.腎陽虛衰 排尿困難,尿線分叉,白晝小便頻數,尿后余瀝不盡,小便清白或有白濁,陰部自覺冰冷,陰囊和陰莖冷縮,常伴陽痿早泄,腰膝冷痛,耳鳴重聽,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沉遲。
3.腎陰虧虛 小便頻數或淋瀝不暢,時發時止,遇勞則發,經久不愈,或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心煩口渴,大便秘結,夢遺失精。舌紅少苔,脈細數。
4.中氣不足 欲尿不出或量少不暢,神疲,納呆,氣短聲低,少腹墜脹,大便不實。舌淡苔薄,脈細弱。
5.瘀血阻滯 排尿困難,約需2~3分鐘方可排出,每次尿量匠分幾段排完,尿線細而分叉,小便余瀝或尿道澀痛,小腹脹滿。舌質紫黯或瘀點,脈澀。
6.痰凝積聚 咳嗽氣喘,痰多難咯,納谷不馨,神疲乏力,頭蒙身困,排尿困難。苔膩,脈滑。
前列腺增生癥概述
前列腺增生癥,是指前列腺腺體結締組織及平滑肌組織逐漸增生而形成多發性球狀結節的前列腺肥大性疾病,這種增生造成了下尿道梗阻,排尿困難,出現尿頻、夜尿、尿細、尿不通等癥狀。西醫予以導尿、腺體內注射藥物、內分泌治療,以及手術切除前列腺肥大部分等來進行治療,有一定療效,但也存在相當大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本病屬中醫“癃閉”范疇。早在秦漢時代就有對本病的記載!端貑枴ば魑鍤狻菲疲骸鞍螂撞焕麨轳,不約為遺溺!泵鞔_指出病位在膀胱,還指出了本病病理為氣化不利,與三焦、腎、中氣有密切關系。漢代張仲景首創對本病的辨證論治,如氣不化水用五苓散,水熱互結用豬苓湯,瘀血夾熱用蒲灰散,脾腎兩虛用茯苓戎鹽湯,顯然已涉及了寒熱、虛實、氣血各方面。隋唐時代,已認識到本病具有“致夭命,大不可輕之”的嚴重性。對本病的病因病機和治療方法有了更多論述,還出現使用蔥葉導尿的方法,可以說是最早的導尿術,也提出了用鹽行臍區熨與灸的治法。宋元時期,朱丹溪提出了探吐開上竅以利下竅的方法。明清時期,張景岳、李中梓等使本病的理法方藥趨于完備。張氏還記錄了以豬胞鵝翎鼓氣入膀胱這類更先進的導尿法?梢哉f,前人已對本病的治療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現代中醫研究本病,是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最早的病例報道見于1958年?赡苡捎诂F代醫學的進步,在以后的一段時期中沒有見到較大樣本的用中醫藥治療本病的臨床觀察報道。進人80年代,中醫對本病的研究有了較大的進展。除了較多的個案報道之外,治療20例以上的有50余篇,累計病例約1700例,總有效率在90%以上,個別文章治療病例在100例以上。這反映了中醫治療本病確有一定療效,可以與西醫治法起剄取長補短的作用。
除了臨床觀察之外,不少醫者對本病的診斷方法、預防方法、治療機理等方面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如有人對54例患者進行了尿流率檢查,通過治療前后的尿流率曲線圖及尿流率檢查各個參數比較,認為本法能動態地觀察疾病的進展,客觀地檢查療效,所以不失為較好的診斷方法。又如有些醫者對某些中藥方劑治療前列腺增生的機理進行實驗研究,發現有的對急性、亞急性、慢性增殖性和免疫性炎癥等有明顯的抗炎作用,有的對前列腺的增生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肉芽腫的生成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盡管現代中醫研究本病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治療效果仍難令人滿意,對治療機理的研究亦處于起步階段。展望未來,如果能進一步加強研究,形成機理研究與臨床觀察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相信中醫對本病的治療水平,可有一個大的提高,使之在本病的非手術治療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