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
臨床表現:
癥狀:
1、輕者多無癥狀,少數患者表現為上腹不適、疼痛、厭食、惡心、嘔吐等,伴有腸炎者可腹瀉,呈水樣便
2、 病程自限,數天內癥狀消失
3、如為急性胃黏膜病變,可表現為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常為間歇性(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10%~25%)。
體征:上腹部或臍周壓痛,腸鳴音亢進診斷: = 1 \* GB2
⑴臨床表現/基礎疾病/服藥史+急診胃鏡; = 2 \* GB2
⑵急診胃鏡:出血發生后24~48h之內進行的胃鏡檢查。有利于早期診斷和內鏡下治療。 = 3 \* GB2
⑶內鏡下表現: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出血、多發性淺表潰瘍。
治療:去除病因,停止一切對胃有刺激的飲食和藥物,對嚴重原發病預防性使用抑酸藥暫時禁食或流質飲食,多飲水。
對癥處理: 解痙。止吐。抑酸。 糾正水、電解質失衡,嘔吐、腹瀉嚴重者應輸液。存在上消化道出血者同時予以止血等治療。
慢性胃炎
病理:胃粘膜損傷與修復過程,
主要特點:
1.炎癥: 粘膜固有層中以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為主的炎癥細胞浸潤。
2.萎縮: 指固有層腺體的數量減少,粘膜變薄。
3.化生:腸腺化生、幽門腺化生、不典型增生
臨床表現:慢性胃炎病人病程遷延,大多無癥狀或癥狀很輕;
部分病人表現為消化不良的癥狀:如上腹部不適,無規律性腹痛、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等;少數病例出現較重的癥狀:疼痛、厭食、消瘦,酷似胃癌的表現;自身免疫性胃炎可有明顯厭食、消瘦,伴有貧血、舌炎等。
胃鏡及活組織檢查:
1、淺表性胃炎 :黏膜充血、水腫、滲出多,黏膜光滑,紅白相間,以紅為主,有少量出血點,輕度糜爛;
2、萎縮性胃炎:黏膜蒼白或灰白,紅白相間,以白為主,彌漫性或灶性分布;黏膜變細而平坦,黏膜下血管透見;也可粗糙,呈顆粒狀小結節;易發生糜爛和出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