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3 頁:參考答案 |
參考答案
(一)A1型題
1.A 分析:六經辨證是東漢末年張機在《素問•熱論》的基礎上創立的。
2.C 分析:太陽病證是指外邪侵襲體表,邪正交爭于人體淺表部位所表現的證候。以惡寒、頭項強痛、脈浮為主要臨床表現。
3.B 分析:太陽中風證以風邪襲表,腠理不固,營衛失和為主要病機。
4.A 分析:陽明病以胃家實為主要病機,即指胃腸的實證、熱證。
5.D 分析:陽明經證以邪熱充斥陽明,腸道無燥屎內結為主要病機。陽明腑證以陽明熱盛,燥屎內結,腑氣不通為主要病機。
6.C 分析:太陰病證以脾陽虛衰,寒濕內停為主要病機。
7.A 分析:越經傳是指相隔一經或兩經相傳。如太陽病證不愈,直入少陽經,引起少陽病證。多由病邪偏盛,正氣不足所致。
8.B 分析:營分證以邪熱傳里,營陰受損,心神被擾為主要病機。
9.B 分析:三焦辨證是清代醫家吳瑭創立的一種溫熱病辨證方法。
10.B 分析:逆傳心包證以邪傳心包,閉阻心竅為主要病機。
(二)A2型題
1.B 分析:陽明經證是指邪熱亢盛,彌漫全身,充斥陽明之經,腸道尚無燥屎內結的證候。臨床表現為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面赤,氣粗似喘,心煩躁擾,舌苔黃燥,脈洪大。
2.C 分析:少陽經證是指邪犯少陽,膽火上炎,樞機不運,經氣不利,邪結脅下少陽膽經所表現的證候。臨床表現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眩,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或目赤,耳聾,腹痛,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舌淡紅或舌尖紅,脈弦。
(三)B1型題
1.B 分析:兩經或三經病證同時出現,稱為合病。如太陽陽明合病,太陽太陰合病,三陽合病等。
2.C 分析:傷寒病一經病證未解,又出現另一經的病證稱為并病。如太陰少陰并病,太陽陽明并病等。
3.A 分析:血分實熱證是指溫熱病邪深入營血,血分實熱內熾,或血分熱毒極盛所致,以耗血、動血、動風、瘀血內阻為主要特征的實熱證候。以身熱夜甚,出血,動風,神昏譫語,斑疹紫黑及舌質深絳為辨證依據。
4.B 分析:血分虛熱證是指溫熱病邪深入營血,熱盛傷陰所導致的以陰虛內熱和虛風內動為主要表現的虛熱證候。臨床表現為低熱,暮熱早涼,五心煩熱,神疲欲寐,耳聾,形瘦,脈虛細。
(四)X型題
1.A B C D E 分析:少陰寒化證是指心腎陽氣衰微,病邪入內,邪從寒化,陰寒獨盛所表現的全身性虛寒證候,為少陰病中較為多見的證候。臨床表現為無熱惡寒,但欲寐,四肢厥冷,精神萎靡,下利清谷,小便清長,口不渴或渴欲熱飲,欲吐不吐,或食入即吐,舌淡苔白,脈微細,或身熱而反不惡寒。
2.A B C D 分析:少陽腑證是指少陽氣機不利,胃腸結熱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以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嘔吐不止、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苔黃、脈弦有力為辨證依據。
3.A B E 分析:衛分證是指溫熱病邪初襲肺衛,正邪交爭于肌表,衛氣衛外功能失調,肺失宣降所表現的證候。臨床表現為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口微渴,咳嗽,或咽喉腫痛,舌邊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4.A B C E 分析:營分證是指溫熱病邪內陷心營,導致營陰受損,心神被擾所表現的證候。以身熱夜甚、心煩或神昏譫語、斑疹隱隱、舌紅絳、脈細數為辨證依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