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痛經病位在子宮、沖任,以“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為主要病機。
2.痛甚于脹,持續作痛屬血瘀;脹甚于痛,時痛時止屬氣滯。
3.痛經辨證論治:
氣滯血瘀證——治法:理氣行滯,化瘀止痛;方藥:膈下逐瘀湯。
寒凝血瘀證——治法:溫經散寒,化瘀止痛;方藥:少腹逐瘀湯。
濕熱瘀阻證——治法:清熱除濕,化瘀止痛;方藥:清熱調血湯加減或銀甲丸。
氣血虛弱證——治法:益氣養血,調經止痛;方藥:圣愈湯。
腎氣虧損證——治法:補腎益精,養血止痛;方藥:益腎調經湯或調肝湯。
陽虛內寒證——治法:溫經扶陽,暖宮止痛;方藥:溫經湯(《金匱要略》)加附子、艾葉、小茴香。
3.閉經:指女性年逾16歲,雖有第二性征發育但無月經來潮,或年逾14歲,尚無第二性征發育及月經。繼發性閉經是指月經來潮后停止3個周期或6個月以上。
4.閉經辨證論治:
氣血虛弱證——治法:益氣養血調經;方藥:人參養榮湯。
腎氣虧損證——治法:補腎益氣,調理沖任;方藥:加減蓯蓉菟絲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車。
陰虛血燥證——治法:養陰清熱調經;方藥:加減一陰煎加丹參、黃精、女貞子、制香附。
氣滯血瘀證——治法:理氣活血,祛瘀通經;方藥:血府逐瘀湯。
痰濕阻滯證——治法:健脾燥濕化痰,活血調經;方藥:四君子湯合蒼附導痰丸加當歸、川芎。
寒凝血瘀證——治法:溫經散寒,活血調經;方藥:溫經湯(《婦人大全良方》)。
5.概念、病因病機:
月經先期是月經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連續兩個周期以上。病因主要是氣虛和血熱;病機是沖任不固,經血失于約制。
月經后期指月經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個月一行。一般認為需連續出現兩個周期以上。
月經先后無定期是指月經周期或提前時或延后7天以上,連續3個周期以上,本病以月經周期紊亂為特征。其病因多為肝郁、腎虛、脾虛。
6.辨證論治:
月經先期辨證論治:
脾氣虛證——治法:補脾益氣,攝血調經;方藥:補中益氣湯。
腎氣虛證——治法:補益腎氣,固沖調經;方藥:固陰煎或歸腎丸。
陽盛血熱證——治法:清熱涼血調經;方藥:清經散。
陰虛血熱證——治法:養陰清熱調經;方藥:兩地湯。
肝郁血熱證——治法:疏肝清熱,涼血調經;方藥:丹梔逍遙散。
月經后期的辨證論治:
腎虛證——治法:補腎養血調經;方藥:當歸地黃飲。
血虛證——治法:補血益氣調經;方藥:大補元煎。
虛寒證——治法:扶陽祛寒調經;方藥:溫經湯(《金匱要略》)或艾附暖宮丸。
實寒證——治法:溫經散寒調經;方藥:溫經湯(《婦人大全良方》)。
氣滯證——治法:理氣行滯調經;方藥:烏藥湯。
痰濕證——治法:燥濕化痰,活血調經;方藥:芎歸二陳湯。
月經先后無定期辨證論治:
肝郁證——治法:疏肝理氣調經;方藥:逍遙散。
腎虛證——治法:補腎調經;方藥:固陰煎。若肝郁腎虛者,治宜補腎疏肝調經,方用定經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