癇證
1.癇證多發于4歲以上的兒童。
2.癇證的病因:頑痰內伏、暴受驚恐、驚風頻發、外傷血瘀等。其病證主要在心、肝、脾、腎。
3.診斷要點:
(1)主癥:①猝然仆倒,不省人事。②四肢抽搐,項背強直。③口吐涎沫,牙關緊閉。④目睛上視。⑤瞳仁散大,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
(2)反復發作,可自行緩解。
(3)急性起病,經救治多可恢復,若日久頻發,則可并發健忘、癡呆等癥。
(4)病發前常有先兆癥狀,發病可有誘因。
(5)腦電圖表現異常。主癥中有①、②、⑤,并具備(2)、(3)兩項條件者,結合先兆、誘因、腦電圖等方面的特點,即可確定診斷。
4.癇證辨證論治:
驚癇證——治法:鎮驚安神;方藥:鎮驚丸。
痰癇證——治法:豁痰開竅;方藥:滌痰湯。
風癇證——治法:息風止痙;方藥:定癇丸。
瘀血癇證——治法:化瘀通竅;方藥:通竅活血湯。
脾虛痰盛證——治法:健脾化痰;方藥:六君子湯。
脾腎兩虛證——治法:補益脾腎;方藥:河車八味丸。
5.癲癇持續狀態的治療:快速控制發作可使用地西泮、氯硝西泮、咪達唑侖、苯巴比妥、10%水合氯醛等藥物。
驚風
1.驚風是小兒時期常見的急重病證,臨床以抽搐、神昏為主要癥狀,驚風以1——5歲的兒童發病率最高。臨床抽搐時的主要表現可歸納為八種,即搐、搦、掣、顫、反、引、竄、視,古人稱之為驚風八候。
2.急驚風為痰、熱、驚、風四證俱備,臨床以高熱、抽風、神昏為主要表現,多由外感時邪、內蘊濕熱和暴受驚恐而引發。病位主要在心肝;病機關鍵為邪陷厥陰,蒙蔽心竅,引動肝風。
3.急驚風辨證論治:急驚風的主證是熱、痰、驚、風,治療應以清熱、豁痰、鎮驚、息風為基本原則。
風熱動風證——治法:疏風清熱,息風定驚;方藥:銀翹散。
氣營兩燔證——治法:清氣涼營,息風開竅;方藥:清瘟敗毒飲。
邪陷心肝證——治法:清心開竅,平肝息風;方藥:羚角鉤藤湯。
濕熱疫毒證——治法:清熱化濕,解毒息風;方藥:黃連解毒湯合白頭翁湯。
驚恐驚風證——治法:鎮驚安神,平肝息風;方藥:琥珀抱龍丸。
4.慢驚風發病特點:來勢緩慢,抽搐無力,時作時止,反復難愈,常伴昏迷、癱瘓等癥。慢驚風多由脾胃虛弱,土虛木亢;或脾腎陽虛,失于溫煦;或熱病傷陰,不能濡養筋脈所致。病位在脾、腎、肝,病性以虛為主 。
5.慢驚風辨證論治:其治療大法應以補虛治本為主。
脾虛肝亢證——治法:溫中健脾,緩肝理脾;方藥:緩肝理脾湯。
脾腎陽衰證——治法:溫補脾腎,回陽救逆;方藥:固真湯合逐寒蕩驚湯。
陰虛風動證——治法:育陰潛陽,滋腎養肝;方藥:大定風珠。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