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失神:分為了正虛失神和邪盛失神。正虛失神是精虧神衰的表現;邪盛失神是邪盛神傷的表現。
2..假神:臨床表現為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轉佳,神志清楚,或目無光彩,突然目光轉亮,久病面色無華,突然兩顴泛紅如妝。提示臟腑精氣衰竭,古人比喻為“回光返照”、“殘燈復明”。
3.我國正常人面色:紅黃隱隱、明潤含蓄,是有胃氣和有神氣的表現。
4.五色主病:青色主寒證、氣滯、血瘀、疼痛和驚風。赤色主熱證,亦見于戴陽證。黃色主虛證、濕證。白色主虛證、寒證、失血證。黑色主腎虛、寒證、水飲、瘀血、劇痛。
5.發白伴有耳鳴、腰酸者 屬腎虛。小兒發結如穗,枯黃無澤,伴面黃肌瘦多見于疳積。
6.目的臟腑分屬:瞳仁屬腎,稱為“水輪”;目內眥及外眥的血絡屬心,稱為“血輪”;黑睛屬肝,稱為“風輪”;白睛屬肺,稱為“氣輪”;眼胞屬脾,稱為“肉輪”。
7.瞳孔散大見于顱腦損傷、出血中風病等;瞳孔縮小見于川烏、草烏、有機磷類農藥及嗎啡、氯丙嗪等藥物中毒。
8.口唇呈櫻桃紅色為煤氣中毒;人中滿唇反為脾陽已絕。
9.斑是指皮膚出現深紅色或青紫色片狀斑塊,平攤于皮膚,摸之不應手,壓之不褪色者。疹指皮膚出現紅色或紫紅色粟粒狀疹點,高出皮膚,撫之礙手,壓之褪色者。
10.紅紫辨寒熱
①食指絡脈鮮紅者,屬外感表證、寒證。
②食指絡脈紫紅者,屬里熱證。
③食指絡脈色青者,主疼痛、驚風。
④食指絡脈淡白者,屬脾虛、疳積。
⑤食指絡脈紫黑者,為血絡郁閉,病屬重危。
11.點、刺舌:舌尖生點刺:多為心火亢盛。舌中生點刺:多為胃腸熱盛。舌邊有點刺:多為肝膽火盛。
12.新病音啞或失音多屬實證,即“金實不鳴”。久病音啞或失音多屬虛證,即“金破不鳴”。
13.譫語:指神識不清、語無倫次、聲高有力的癥狀。
14.鄭聲:指神識不清,語言重復,時斷時續,語聲低弱模糊的癥狀。
15.獨語:指自言自語,喃喃不休,見人語止,首尾不續的癥狀。
16.咳聲短促,呈陣發性、痙攣性,連續不 斷,咳后有雞鳴樣回聲,并反復發作者,稱為頓咳(百日咳),多因風邪與痰熱搏結所致,常見于小兒。
17.咳聲如犬吠,伴有聲音嘶啞,吸氣困難, 是肺腎陰虛,疫毒攻喉所致,多見于白喉。
18.嘔吐呈噴射狀者多為熱擾神明;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為胃反,多屬脾胃陽虛證;口干欲飲,飲后則吐者為水逆,多屬痰飲停胃,胃氣上逆所致。
19.大便泄瀉臭如敗卵,或夾未消化食物,矢氣酸臭者多為傷食;尿甜并散發爛蘋果氣味者多屬消渴病;病室有蒜臭氣味多見于有機磷中毒。
20.氣的生成:由精所化生,并與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相融合而成。腎為生氣之根、脾胃為生氣之源、肺為生氣之主。
21.氣與血的關系:
①氣為血之帥: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
②血為氣之母:血能載氣,血能生氣
22.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正常的分泌物。鑒別如下:
津:質地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布散于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具有滋潤作用。
液:質地較稠厚,流動性較小,灌注于骨節、臟腑、腦、髓等,具有濡養作用。
23.氣為血之帥:氣能生血、行血、攝血;血為氣之母:血能養氣、載氣。
氣能生津、行津、攝津,津能生氣、載氣。
24.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25.體質:決定個體對某些病因的易感性;決定病變的從化;決定病變的傳變。
26.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風性輕揚開泄,易襲陽位;風性善行而數變;風性主動;風為百病之長。
27.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凝滯;寒性收引。
28.暑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暑為陽邪;暑性升散,易擾心神,易傷津耗氣;暑多夾濕。
29.濕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濕為陰邪,易傷陽氣;濕性重濁;濕性黏滯,易阻氣機;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30.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燥性干澀;燥易傷肺。
31.火熱之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火熱為陽邪,其性燔灼趨上;火熱易擾心神;火熱易傷津耗氣;火熱易生風動血;火邪易致瘡癰。
32.癘氣的致病特點:發病急驟,病情危篤;傳染性強,易于流行;一氣一病,癥狀相似。
33.七情影響臟腑氣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34.痰飲的致病特點:阻滯氣血運行;影響水液代謝;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廣泛,變幻多端
35.瘀血致病的癥狀特點:
疼痛:多表現刺痛,固定不移,夜間尤甚,拒按。
腫塊:瘀血積于皮下或體內則可見腫塊,腫塊部位固定。
出血:血色紫暗,夾有血塊。
色紫黯:一是面色紫黯,口唇、爪甲青紫等;二是舌質紫黯,或舌有瘀斑、瘀點等。可出現肌膚甲錯,脈澀或脈結代等。
36.虛實真假:
①真實假虛:指病機本質為“實”,但表現出“虛”的假象。大多是因邪氣亢盛,結聚于內,阻滯經絡,氣血不能外達所致。故真實假虛又稱為“大實有羸狀”。如因瘀血內阻而出現的婦女崩漏下血等。
②真虛假實:指病機本質為“虛”,但表現出“實”的假象。大多是因正氣虛弱,臟腑經絡之氣不足,推動無力所致,故真虛假實證又稱為“至虛有盛候”。如脾氣虛弱,運化無力之食少脘腹脹滿;氣血虧損,血海空虛之女子經閉等。
37.正治與反治是針對疾病過程中病變本質與征象是否一致而提出的治則。
正治又稱“逆 治包括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反治又稱為“從治”,包括
(1)熱因熱用,即以熱治熱,適用于陰盛格陽的真寒假熱證;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適用于陽盛格陰的真熱假寒證;
(3)塞因塞用,即以補開塞,適用于“至虛有盛候”的真虛假實;
(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藥物來治療其有通瀉癥狀的實證。適用于“大實有羸狀”的真實假虛。
38.十二經脈分布規律:手足陽經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手足陰經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上8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至內踝上8寸以上,太陰交出于厥陰之前。
39.腧穴的主治特點:
原理 |
舉例 |
|
近治作用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
眼區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各穴,均能治眼病;耳區的聽宮、聽會、翳風、耳門諸穴,均能治療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門等穴,均能治療胃病 |
遠治作用 |
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
合谷穴,不僅能治上肢病證,而且能治頸部和頭面部病證等(四總穴都是遠治) |
特殊作用 |
雙向調節 |
天樞穴雙向調節大便;內關穴雙向調節心速 |
經驗效穴 |
大椎退熱,至陰矯正胎位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