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由經濟基礎決定,用善惡標準評價,以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俗來調節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原則和規范的總和。
2.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是醫學活動中的道德現象和道德關系。
3.醫學模式的類型:神靈主義醫學模式、自然哲學醫學模式、機械論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4.張仲景救治病人不分貴賤貧富,“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
5.孫思邈提出的“論大醫精誠”醫德原則和醫德規范成為中國傳統醫德的重要內容,成為后世醫家行為的規范,成為激勵后世醫家踐行醫德的精神力量。
6.張孝騫將“戒、慎、恐、懼”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7.鐘南山我國“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的重要推動者”。
8.生命神圣論指人的生命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
9.生命質量的標準。包括主要質量(個體的身體或智力狀態)、根本質量(生命的意義和目的,與其他人在社會和道德上的相互作用)和操作質量(如智商,用來測知智能方面的質量)。
10.生命價值論將生命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統一起來,可以避免就個體生命的某一階段或某個時期來判斷生命價值的片面性。
11.醫學人道主義是人道主義思想在醫學領域中的具體體現,是將人道主義的標準和準則貫徹在醫學實踐領域所產生的醫學價值標準和行動準則。
12.醫學人道主義的核心內容:尊重病人的生命;尊重病人的人格;尊重病人的權利。
13.醫德品質的內容是:仁愛、嚴謹、誠摯、公正、奉獻。
14.醫學道德原則:尊重、無傷、公正。
15.在醫療活動中,同情、關心、體貼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自主決定權,尊重患者的隱私,尊重患者家屬。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