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醫學道德是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簡稱醫德,是醫務人員處理與患者、與社會關系的原則和規范。醫務人員的道德品質對人民健康和醫療質量具有保障作用,對醫療衛生事業具有促進作用,對社會文明具有推動作用。
2.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內容是醫學道德理論、醫學道德規范體系、醫學道德實踐。
3.醫學模式的類型:神靈主義醫學模式、自然哲學醫學模式、機械論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4.張仲景救治病人不分貴賤貧富,“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
5.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設專篇論述醫德與醫術的關系,對醫生在為患者診治疾病中的道德要求做出了詳細說明。
6.林巧稚著名婦產科專家。被尊稱為“萬嬰之母”。
7.鐘南山是我國“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的重要推動者”。
8.醫學倫理學的理論基礎:生命論、人道論、美德論、功利論和道義論。
9.醫學人道主義的核心內容:尊重病人的生命;尊重病人的人格;尊重病人的權利。
10.醫德品質的內容是:仁愛、嚴謹、誠摯、公正、奉獻。
11.醫學道德原則:尊重、無傷、公正。
12.醫學道德規范概括為:救死扶傷,忠于醫業;鉆研醫術,精益求精;一視同仁,平等待患;慎言守密,禮貌待人;廉潔奉公,遵紀守法;互學互尊,團結協作。
13.醫德良心的特點:存在于醫務人員意識之中的對患者和社會負責的強烈的道德責任,在內心進行自我評價的能力。
醫德良心的作用:醫療行為前的選擇作用,醫療行為中的監督作用,醫療行為后的評價作用。
14.醫學道德范疇:(1)權利與義務。(2)情感與良心。(3)審慎與保密。(4)榮譽與幸福。
15.醫患關系的模式:主動-被動型,指導-合作型,共同參與型。
16.指導-合作型:患者主動尋求醫生幫助,醫生具有權威性,指導患者并期待患者服從,處于主導地位,患者具有一定的主動性,但以配合醫生為主,適用于急性感染的患者。
17.處理與患者關系的道德原則:(1)以患者利益為本。(2)尊重患者權利。(3)一視同仁。
18.正確處理醫務人員之間關系的道德原則: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監督和互相學習。
19.與患者溝通的原則:尊重原則、自律原則、科學原則。
20.臨床診療的道德原則:最優化原則、知情同意原則、保密原則、生命價值原則。
21.輔助檢查的道德要求:(1)目的明確,診治需要。(2)知情同意,盡職盡責。(3)綜合分析,切忌片面。(4)密切聯系,加強協作。
22.藥物治療的道德要求:(1)對癥下藥,劑量安全;(2)合理配伍,細致觀察;(3)節約費用,公正分配。
23.臨終關懷的道德要求:(1)尊重患者的人格、權利。(2)照護為主,緩解患者的疼痛。(3)給患者以心理支持。(4)給患者家屬以安慰。
24.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倫理原則:(1)有利于患者的原則。(2)夫妻雙方自愿和知情同意的原則。(3)確保后代健康的原則。(4)維護社會公益的原則。(5)互盲和保密的原則。(6)嚴防精子、卵子商品化的原則。(7)倫理監督原則。
25.最優化原則其內容為:療效最佳,安全無害,痛苦最小,耗費最少。最優化原則是最普通、最基本的治療原則。
26.人體試驗的道德原則:知情同意原則、維護病人利益原則、醫學目的原則、倫理審查與科學審查統一原則。
27.療效標準是評價和衡量醫務人員醫療行為是否符合道德及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28.醫學道德評價的標準:療效標準、社會標準、科學標準。
29.醫學道德教育的方法:(1)提高醫德認識。(2)培養醫德情感。(3)養成醫德行為和習慣。
30.《赫爾辛基宣言》:(1)必須保護受試者準則。(2)必須符合醫學目的準則。(3)必須經受試者知情同意準則。(4)必須接受倫理審查準則。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