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病因
1.飲食不節:飲食過量,停滯不化;或恣食膏粱厚味,辛辣肥膩,濕熱內生,蘊結腸胃;或誤食生冷不潔之物,導致脾胃損傷,運化失職,水谷精微不能轉輸吸收,停為濕滯,而引起泄瀉。
2.情志不調:肝失疏泄,脾氣虛弱,或本有食滯,或濕阻,復因情志不暢,憂恩惱怒,則氣郁化火,致肝失條達,失于疏泄,橫逆乘脾犯胃,脾胃不和,運化失常,而成泄瀉。若患者情緒郁滯不解,雖無食滯或濕阻因素,亦可因遇大怒氣傷或精神刺激,而發生泄瀉。
3.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日久,或勞倦內傷,或久病纏綿不愈,均可導致脾胃虛弱。脾氣不足,運化不健,乃致水反成濕,谷反成滯,濕滯不去,清濁不分,混雜而下,遂成泄瀉。
4.腎陽虛衰:年老體弱或久病之后,損傷腎陽,命門之火不足,則不能溫煦脾土,運化失司,引起泄瀉。
本病之發生常因先天稟賦不足,或素體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感受外邪等導致脾胃、臟腑功能失常,氣機紊亂,濕熱內蘊,氣機不利,腸絡受損,久而由脾及腎,氣滯血瘀,寒熱錯雜。病初與脾胃腸有關,后期涉及腎。故本病是以脾胃虛弱為本,以濕熱蘊結、瘀血阻滯、痰濕停滯為標的本虛標實病證。
胎漏胎動不安
妊娠期間,陰道不時有少量出血,時出時止,或淋漓不斷,而無腰酸、腹痛、小腹下墜者,稱為“胎漏”,亦稱“胞漏”或“漏胎”。
妊娠期間出現腰酸、腹痛、小腹下墜,或伴有少量陰道出血者,稱為“胎動不安”
病機:中醫認為,沖任損傷、胎元不固是本病的主要病機。
診斷:常有孕后不節房事史,人工流產、自然流產史或宿有癥瘕史。妊娠期間陰道少量出血,時出時止,或淋漓不斷,而無腰酸、腹痛、小腹下墜者診斷為“胎漏”;妊娠期間出現腰酸、腹痛、小腹下墜,或伴有少量陰道出血者診斷為“胎動不安”。婦科檢查:子宮頸口未開,子宮增大與孕月相符。輔助檢查:尿妊娠試驗陽性;B超提示宮內妊娠、活胎。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