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醫基礎理論】正氣不足,邪氣亢盛形成的病證是()
A.實證
B.虛證
C.虛實夾雜證
D.真虛假實證
E.真實假虛證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C?
答案與解析:本題答案為C.
邪氣盛則實,正氣奪則虛。
正氣不足,邪氣亢盛,則虛實夾雜。虛實夾雜證:即正氣不足與邪氣過盛同時并見。既可為以虛為主的虛中挾實證,又可見以實為主的實中挾虛證,具體表現為表虛里實、表實里虛、上虛下實、上實下虛等。
故本題答案選C.
12、【中醫診斷學】肝火熾盛證的表現應除外下列哪項()
A.頭暈脹痛
B.面紅目赤
C.口干口苦
D.脅肋灼痛
E.耳鳴如蟬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E?
答案及解析:本題答案為E.
耳鳴為患者在耳部或頭內感到的一種聲音,如蟬為耳內的聲音如夏季蟬叫。中醫把耳鳴的病因病理分為虛實兩類。實證有因風邪外襲,侵及耳竅所致;有因肝氣郁結上逆,阻塞清竅所致;有痰郁化火上壅,阻塞氣道而致。虛證有因腎精虧虛,髓海不足而致;有因脾胃虛弱,氣血化生不足,不能上奉于耳而致。耳鳴如蟬多由于腎虛,髓海不足所致。
故本題答案選E.
13、【中藥學】患者,男,40歲。心悸而煩,失眠多夢,伴有夢遺,舌紅苔少,脈細數。用藥宜首選()
A.五味子、烏梅
B.龍骨、牡蠣
C.石決明、珍珠母
D.紫貝齒、代赭石
E.琥珀、合歡皮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B?
答案及解析:本題答案為B.
如《丹溪心法?驚悸怔忡》篇指出:“怔忡者血虛、血少者多。”故重用龍骨、牡蠣,鎮驚定悸,與養血益氣、升發清陽之藥為伍,使化源充,氣血足,則心有所養,心神得安而心悸諸癥可平。因此首選龍骨、牡蠣。
故本題答案選B.
14、【中醫兒科學】小兒病毒性心肌炎,風熱犯心證的主治方劑()
A.桑菊飲
B.敗毒散
C.銀翹散
D.導赤散
E.葛根黃芩黃連湯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C?
答案及解析:本題答案為C.
病毒性心肌炎,風熱犯心證
證候:發熱,低熱綿延,或不發熱,鼻塞流涕,咽紅腫痛,咳嗽有痰,肌痛肢楚,頭暈乏力,心悸氣短,胸悶胸痛,舌質紅,舌苔薄,脈數或結代。
治法:清熱解毒,寧心復脈。
代表方劑:銀翹散。
故本題答案選C.
15、【中醫內科學】下列哪項不可歸屬積聚范圍的病證()
A.痞塊
B.癥瘕
C.癖塊
D.痃癖
E.痞滿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E?
答案及解析:本題選E.
積聚是腹內結塊,或痛或脹的病證。又稱癖塊、痃癖、痞塊。中醫文獻中的癥瘕、痃癖以及伏梁、肥氣、息賁等疾病,皆屬積聚的范疇。一般積為臟病,屬血分,病程長,病情重,且腹塊有形,痛有定處。聚為腑病,屬氣分,病程短,病情輕,腹中結塊無形,時聚時散,痛無定處。痃癖系古病名,見《外臺秘要》,是臍腹部或脅肋部患有癖塊的泛稱。病因飲食不節,脾胃受傷,寒痰結聚,氣血凝滯所致,除癖塊脹痛外,常伴見消瘦,食少,疲乏等全身癥狀,治應消積、散寒、滌痰、理氣、和血、消瘀。至于癖塊者,每在兩脅,有由瘧而得者,謂之瘧母;有由氣而得者,謂之氣癖。
而痞滿是由表邪內陷,飲食不節,痰濕阻滯,情志失調,脾胃虛弱等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胃氣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滿悶不舒,按之柔軟,壓之不痛,視之無脹大之形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種脾胃病證。
故本題答案選E.
16、【中醫基礎理論】“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其發病類型是()
A.感邪即發
B.徐發
C.繼發
D.合病
E.伏而后發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E?
答案與解析:本題答案為E.
伏而后發,是指感受邪氣后,病邪在機體內潛伏一段時間,或在誘因的作用下,過時而發病。這種發病形式多見于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傷。外感性疾病多見于感受溫熱邪氣所形成的“伏氣溫病”等。《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謂“夏傷于暑,秋為(疒亥)瘧”,“冬傷于寒,春必病溫”,開創了伏氣學說的先河。后世醫家對伏氣學說有所拓展,認為伏熱、伏火,可由飲食、氣候、情志等因素所誘發。外傷所致的肌膚破損,經過一段時間后,發為破傷風、狂犬病等亦屬伏而后發。伏而后發形成的機理多是由于當時感邪較輕,或外邪入侵時正氣處于內斂時期,而邪氣處于機體較淺部位,因而正邪難以交爭,邪氣得以伏藏。伏邪發病時,病情一般較重且多變。
故本題答案選E.
17、【中醫診斷學】心悸失眠,頭暈健忘,皮下出血,舌淡脈弱,宜診為()
A.心血虛證
B.脾不統血證
C.心脾氣血虛證
D.氣不攝血證
E.心氣虛證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C?
答案及解析:本題答案為C.
心脾氣血虛證是指由于心血不足、脾虛氣弱而表現的心神失養,脾失健運、統血的虛弱證候。簡稱心脾兩虛證。
【臨床表現】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頭暈健忘,食欲不振,腹脹便溏,倦怠無力,面色萎黃,或見皮下出血,女子月經量少色淡、淋漓不盡,舌質淡嫩,脈細弱。
故本題答案選C.
18、【中藥學】患者,女,29歲。失眠多夢,心情抑郁不舒,脈弦細。用藥宜首選()
A.酸棗仁
B.柏子仁
C.合歡皮
D.龍骨
E.珍珠母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C?
答案及解析:本題答案為C.
本題患者為肝郁乘脾,脾失健運,或思慮過度,氣機不暢,以致氣血化源不足,不能養心安神,而致不寐。合歡皮性甘味平,歸心,肝經。功能安神解郁,活血消腫。主治心神不安,憂郁失眠,肺癰,癰腫,瘰疬,筋骨折傷。
故本題答案選C.
19、【中醫兒科學】屬于小兒夜啼脾寒氣滯證的癥狀是()
A.面紅口齒
B.指紋紫暗
C.腹部喜揉喜按
D.脈數
E.舌紅苔黃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C?
答案及解析:本題答案為C.
小兒夜啼,脾寒氣滯證
證候:啼哭時哭聲低弱,時哭時止,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四肢欠溫,吮乳無力,胃納欠佳,大便溏薄,小便色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紅,舌苔薄白,指紋多淡紅。
故本題答案選C.
20、【中醫內科學】下列哪一項不是黃疸熱重于濕證的特點()
A.身目黃色鮮明
B.頭重身困
C.腹部脹悶
D.小便黃赤
E.大便秘結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B?
答案及解析:本題選B.
濕邪偏盛者,熱為濕伏,故發熱不高,黃疸不如熱重者之鮮明;濕困清陽,邪郁不達,故有頭重身困,胸脘痞滿,口淡不渴等癥。苔厚膩,脈濡緩是濕重之象。
故本題答案選B.
編輯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