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謂五行相乘?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對其所勝的一行過度制約或克制。五行相乘的次序與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導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過”和“不及”兩種情況。如木氣過于亢盛,相對土氣則不足,以致對土克制太過,稱“木旺乘土”。
2.何謂五行相侮?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對其所不勝的一行反向制約或克制,又稱“反克”。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導致五行相侮的原因,有“太過”和“不及”兩種情況。如木氣過于亢盛,非但金不能克木,反而受木氣所侮,稱“木火刑金”。
3.何謂五行的母子相及?
五行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兩種情況,皆屬于五行之間相生關系異常的變化。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出現異常,累及其子,導致母子均出現異常。如水不足不能生木,導致木亦虛弱等。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出現異常,影響其母,導致子母均出現異常。如木不足導致水枯等。
4.依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的治法有哪些?
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補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種。
滋水涵木法:是滋腎陰以養肝陰的治法,又稱滋腎養肝法,滋補肝腎法:適用于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甚或肝陽上亢之證。
益火補土法:是溫腎陽以補脾陽的治法,又稱溫腎健脾法,溫補脾腎法。適用于腎陽衰微而致脾陽不振之證。
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氣以補益肺氣的治法。主要用于脾氣虛衰,生氣無源,以致肺氣虛弱之證;若肺氣虛衰,兼見脾運不健者,亦可應用。
金水相生法:是滋養肺腎之陰的治法,亦稱滋養肺腎法。主要用于肺陰虧虛,不能滋養腎陰,或腎陰虧虛,不能滋養肺陰的肺腎陰虛證。
5.如何依據五行相克規律確定治則?
臨床上運用五行相克規律來治療疾病,其基本治療原則是抑強扶弱。“抑強”適用于相克太過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肝氣橫逆,乘脾犯胄,出現肝脾不調、肝胃不和之證,稱為“木旺乘土”,治療應以疏肝平肝為主。“扶弱”適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脾胃虛弱,肝氣乘虛而入,導致肝脾不和之證,稱為“土虛木乘”或“土虛木賊”,治療應以健脾益氣為主。
6.依據五行相克規律確定的治法有哪些?
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瀉南補北法四種。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療肝脾不和或肝氣犯胃病證的治法,又稱疏肝健脾法、調理肝脾法。適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虛木乘之證。
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療水濕停聚病證的治法,又稱為敦土利水法。適用于脾虛不運,水濕泛濫而致水腫脹滿之證。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陰清肝火以治療肝火犯肺病證的治法,也可稱為“滋肺清肝法”。適用于肺陰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證。
瀉南補北法:是瀉心火補腎水以治療心腎不交病證的治法,又稱為瀉火補水法、滋陰降火法。適用于腎陰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證。因心主火,火屬南方;腎主水,水屬北方,故稱瀉南補北法。
7.五臟、六腑與奇恒之腑的生理特點是怎樣的?
臟腑分為臟、腑和奇恒之腑三類。臟有五,即心、肺、脾、肝、腎,合稱五臟。腑有六,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合稱六腑。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五臟共同的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故稱“五臟藏精氣而不泄”;六腑共同的生理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谷,故稱“六腑傳化物而不藏”;奇恒之腑在形態上中空有腔與六腑相類,功能上貯藏精氣與五臟相同,與五臟和六腑都有明顯區別。
8.如何理解心主血脈?
心主血脈,包括心主血和主脈兩上方面。心主血是指心氣能推動血液運行,以輸送營養物質于全身臟腑形體官竅。人體各臟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心脈自身,皆有賴于血液的濡養,才 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維持生命活動。心主血的另一內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謂“奉心化赤”,主要是指飲食水谷經脾胃之氣的運化,化為水谷之精(營氣和津液),營氣和津液入于脈,經心火(即心陽)的作用,化為赤色血液。
心主脈是指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和脈管的舒縮,使脈道通利,血液通暢。心與脈直接相連,形成一個密閉循環的系統。心氣充沛,血液則被輸送到各臟腑形體官竅,發揮濡養作用,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心、脈、血三者密切相連,構成一個血液循環系統。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必須以心氣充沛,血液充盈,脈管通利為基本條件。其中心臟的正常搏動,對血液循環系統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起著主導作用,故說“心主身之血脈”。
9.如何理解心主血脈與心藏神的關系?
心的主血脈與藏神功能是密切相關的。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之一。心血充足則能化神養神而使心神靈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則能馭氣以調控心血的運行,濡養全身臟腑形體官竅及心脈自身。
10.心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是怎樣的?
包括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在志為喜;在液為汗;與夏氣相通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