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津液的輸布與哪些臟腑有關?
津液的輸布主要是依靠脾、肺、腎、肝和三焦等臟腑生理功能的協調配合來完成的。
脾對津液的輸布作用。一方面脾將津液上輸于肺,通過肺的宣發肅降,再得以將津液布散全身;另一方面,脾也可以將津液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各臟腑。
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接受脾轉輸來的津液,一方面通過宣發,將津液向身體外周體表和上部布散;一方面通過肅降,將津液向身體下部和內部臟腑輸布,并將臟腑代謝后產生的濁液向腎和膀胱輸送,故稱“肺為水之上源”。肺氣的宣發與肅降,對水液的輸布具有疏通和調節作用,體現了“肺主行水”的生理功能。
腎為水臟,對津液輸布代謝起著主宰作用。《素問?逆調論》說:“腎者水臟,主津液。”一方面是指腎氣對人體整個水液輸布代謝具有推動和調控作用。從胃腸道吸收水谷精微,到脾氣運化水液,肺氣宣降津液,肝氣疏利,三焦決瀆,乃至津液的排泄等等,都離不開腎陽的溫煦蒸騰的激發作用與腎陰的涼潤制熱的調控。另一方面,腎臟本身也是參與津液輸布的一個重要環節。由臟腑代謝產生的濁液,通過肺氣的肅降作用向下輸送到腎和膀胱,經過腎氣的蒸化作用,將其中的清者重新吸收而參與全身水液代謝,將其濁者化為尿液排泄。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氣行則水行,保持了水道的暢通,促進了津液輸布的通暢。
三焦為水液和諸氣運行的通路。三焦的通利保證了諸多臟腑輸布津液的道路通暢,于是津液才能升降出人,在體內正常地流注布散。
2.氣與血的關系是怎樣的?
(1)氣為血之帥:氣為血之帥,包含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三個方面。
氣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離不開氣作為動力。血液的化生以營氣、津液和腎精作為物質基礎,在這些物質本身的生成以及轉化為血液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相應臟腑之氣的推動和激發作用,這是血液生成的動力。氣能生血還包含了營氣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營氣與津液入脈化血,使血量充足。
氣能行血是指血液的運行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血液的運行有賴于心氣、肺氣的推動和肝氣的疏泄調暢,因此,氣的充盛,氣機調暢,氣行則血行,血液的正常運行才得以保證。
氣能攝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脈中離不開氣的固攝作用。氣能攝血主要體現在脾氣統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氣充足,發揮統攝作用使血行脈中而不致逸出脈外,從而保證了血液的正常運行及其濡養功能的發揮。
(2)血為氣之母:血為氣之母,包含血能養氣和血能載氣兩個方面。
血能養氣是指氣的充盛及其功能發揮離不開血液的濡養。在人體各個部位中,血不斷地為氣的生成和功能活動提供營養,故血足則氣旺。人體臟腑、肢節、九竅等任何部位,一旦失去血的供養,這些部位即可出現氣虛衰少或氣的功能喪失的病變。故血虛患者往往兼有氣虛的表現,其道理即在于此。
血能載氣是指氣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賴血之運載而運行全身。說明氣依附于血而得以存在體內,并以血為載體而運行全身。
3.經絡系統由哪幾部分組成?
人體的經絡系統由經脈、絡脈及其連屬部分組成。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干,主要有正經、經別和奇經三大類。正經有十二,故又稱“十二正經”或“十二經脈”,包括手三陰經、足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正經,又稱“十二經別”。奇經有八條,即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合稱為“奇經八脈”。
絡脈是經脈的小分支,有別絡、浮絡、孫絡之分。別絡是絡脈中較大者,具有加強十二經脈相為表里的兩經之間在體表的聯系。孫絡,是最細小的絡脈,屬絡脈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難以計數。浮絡,是循行于人體淺表部位,“浮而常見”的絡脈。
連屬部分包括經絡對內連屬各個臟腑,對外連于筋肉、皮膚而稱為經筋和皮部。其中,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筋肉、關節的體系。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
4.十二經別的循行特點是怎樣的?
經別,即別行的正經。十二經別,多分布于肘膝,臟腑,軀干,頸項及頭部。其循行分布特點,可用“離、合、出、入”來加以概括。即十二經別循行,多從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別出,稱為“離”;走入體腔臟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稱為“入”;然后淺出體表,而上頭面,稱為“出”;陰經的經別于頭面部合于相表里的陽經經別,然后一并注入六條陽經,稱為“合”。每一對相表里的經別組成一“合”,這樣十二經別分手足三陰、三陽共組成六對,稱為“六合”。
5.何謂別絡?
別絡是從經脈分出的支脈,大多分布于體表。別絡有十五條,即十二經脈各有一條,加之任脈、督脈的別絡和“脾之大絡”。另外,若再加“胃之大絡”,也可稱為十六別絡。別絡具有加強十二經脈表里兩經在體表的聯系和滲灌氣血以濡養全身的作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