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
腸癰是指發生于腸道的癰腫,屬內癰范疇。臨床上西醫的急性闌尾炎、迥腸末端憩室炎、克隆氏病等均屬腸癰范疇,其中以急性闌尾炎最為常見。本節所講的腸癰則專指急性闌尾炎。該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青壯年為多,男性多于女性。約占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發病率居外科急腹癥的首位。
腸癰病名最早見于《素問·厥論》:“少陽厥逆……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督饏T要略》總結了腸癰辨證論治的基本規律,推出了大黃牡丹皮湯等有效方劑,至今仍為后世醫家所應用。本病的特點是:轉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惡心、嘔吐、發熱,右下腹局限性壓痛。
1.飲食不節暴飲暴食,嗜食生冷、油膩,損傷脾胃,導致腸道功能失調,糟粕積滯,濕熱內生,積結腸道而成癰。
2.飽食后急劇奔走或跌仆損傷致氣血瘀滯,腸道運化失司,敗血濁氣壅遏而成癰。
3.寒溫不適外邪侵入腸中,經絡受阻,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郁久化熱成癰。
4.情志所傷郁怒傷肝,肝失疏泄,憂思傷脾,氣機不暢,腸內痞塞,食積痰凝,瘀結化熱而成癰。
上述因素均可損傷腸胃,導致腸道傳化失司,糟粕停滯,氣滯血瘀,瘀久化熱,熱勝肉腐而成癰腫。
西醫學認為本病主要是闌尾管腔阻塞和細菌入侵,導致闌尾血運障礙,細菌繁殖,炎癥侵潤,闌尾水腫、滲出、缺血、壞疽。其致病菌多為腸道內的革蘭陰性桿菌和厭氧菌。
特點與治療
頸癰是發生在頸部兩側的急性化膿性疾病。俗名痰毒,又稱時毒。其特點是多見于兒童,冬春易發,初起時局部腫脹、灼熱、疼痛而皮色不變,結塊邊界清楚,具有明顯的風溫外感癥狀。相當于西醫的頸部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初起始塊形如雞卵,皮色不變,腫脹,灼熱,疼痛,活動度不大,逐漸漫腫堅實,焮熱疼痛。伴有寒熱,頭痛,項強,舌苔薄膩,脈滑數等癥狀。若4~5日后發熱不退,皮色漸紅,腫勢高突,疼痛加劇如雞啄,伴口干,便秘,溲赤,苔黃膩,脈滑數等癥狀,
內治宜疏風清熱、解毒化痰,以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方藥:牛蒡解肌湯或銀翹散加減。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