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兒科治法概要
考情分析
|
中醫執業 |
A1 |
A2 |
B1 |
中醫執業助理 |
A1 |
A2 |
B1 |
考查要點 |
中藥內治療法 |
2 |
1 |
0 |
中藥內治療法 |
1 |
1 |
0 |
中藥外治療法 |
0 |
0 |
4 |
中藥外治療法 |
0 |
0 |
4 | |
其他療法 |
2 |
0 |
0 |
其他療法 |
1 |
0 |
0 |
知識要點
中藥內治療法
1.用藥原則 ①治療要及時、正確和審慎;②處方輕巧靈活;③注意顧護脾胃;④重視先證而治;⑤不可亂投補益;⑥掌握用藥劑量。
2.中藥用量 小兒用藥與成人—般用藥量的大致比例為:新生兒1/6,乳嬰兒1/3~1/2(執業2000),幼兒及幼童用1/2,學齡期兒童用成人量的2/3或接近成人量。
3.給藥方法 包括口服給藥法、鼻飼給藥法、蒸汽及氣霧吸入法、吹鼻法、直腸給藥法、注射給藥法。
4.常用內治法 見表9-14。
表9-14 內治法分類及適應證
內治法 |
適應證 |
疏風解表法 |
外邪侵襲肌表所致的表證 |
止咳平喘法 |
邪郁肺經,痰阻肺絡所致咳喘 |
清熱解毒法 |
邪熱熾盛的實熱證,如溫熱病、濕熱病、斑疹、痢疾、血證等 |
涼血止血法 |
出血證候,如鼻出血、齒出血、尿血、便血、紫癜 |
安蛔驅蟲法 |
腸道蟲證,如蛔蟲、蟯蟲等 |
消食導滯法 |
飲食不節、乳食內滯之證,如積滯、傷食瀉、疳證等 |
鎮驚開竅法 |
小兒驚風、癲癇等 |
利水消腫法 |
水濕停聚,小便短少而水腫 |
健脾益氣法 |
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之證,如泄瀉、疳證及病后體虛等 |
培元補腎法(執業2006) |
胎稟不足,腎氣虛弱及腎不納氣之證,如解顱、五遲、五軟、遺尿、哮喘等 |
活血化瘀法 |
血瘀證,如肺炎咳喘、哮喘口唇青紫,肌膚瘀斑瘀點,腹痛如針刺等 |
回陽救逆法 |
元陽虛衰欲脫之重證 |
中藥外治療法
常用外治法、藥物及適應證舉例見表9-15。
表9-15 常用外治法、藥物及適應證舉例
外治法 |
常用藥物 及適應證 |
功效 |
熏洗法 |
生麻黃、浮萍、芫荽子、西河柳—麻疹發疹初期(執業2001) |
發表透疹 |
涂敷法 |
馬齒莧—痄腮 |
解毒消腫 |
罨包法 |
皮硝—食積;五倍子粉加食醋—盜汗 |
— |
熱熨法 |
食鹽—腹痛(執業2001) |
溫臟祛寒 |
敷貼法 |
丁香、肉桂—泄瀉 |
溫脾止瀉 |
擦拭法 |
銀花甘草液、冰硼散—口瘡 |
清火解毒 |
藥袋療法 |
蒼術、白芷、砂仁、丁香、肉桂、甘松、沉香、豆蔻、檀香 |
辟穢解毒、增進食欲、防病治病 |
其他療法
1.小兒推拿療法的主要適應證 包括小兒泄瀉、腹痛、厭食、痿證、斜頸等。
2.刺四縫療法操作方法及主要適應證 四縫是經外奇穴,位置在食指、中指、環指及小指四指中節,是三陰經所過之處。
(1)操作方法:皮膚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針或粗毫針針刺,約1分深,刺后用手擠出黃白色黏液(執業2000,助理2000)。
(2)主要適應證:小兒厭食癥、疳證等,作用是解熱除煩,通暢百脈,調和臟腑。
活學活用
小兒中藥用藥量的計算:成人一次煎藥大約200 ml, 1歲左右的幼兒服用的藥量大約是成人的1/2,所以應是100 ml 左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