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瘡瘍
考情分析
|
中醫執業 |
A1 |
A2 |
B1 |
中醫執業助理 |
A1 |
A2 |
B1 |
考查要點 |
癤 |
1 |
1 |
0 |
癤 |
1 |
1 |
0 |
疔 |
4 |
4 |
3 |
疔 |
2 |
5 |
3 | |
癰 |
0 |
6 |
0 |
癰 |
0 |
5 |
0 | |
發 |
1 |
3 |
0 |
— |
|
|
| |
有頭疽 |
0 |
5 |
1 |
有頭疽 |
0 |
3 |
1 | |
丹毒 |
5 |
2 |
0 |
丹毒 |
5 |
2 |
0 | |
無頭疽 |
2 |
0 |
0 |
— |
|
|
| |
走黃與內陷 |
2 |
0 |
0 |
— |
|
|
| |
瘰疬 |
4 |
3 |
0 |
瘰疬 |
2 |
2 |
0 | |
壓瘡 |
0 |
0 |
0 |
壓瘡 |
0 |
0 |
0 | |
竇道 |
0 |
0 |
0 |
竇道 |
0 |
0 |
0 |
本單元內容是歷年考試的重點,歷年均有試題出現,其中以“疔”、“癰”、“發”、“丹毒”、“瘰瘍”等節為考試的重點,考生應重點掌握。
知識要點
癤
1.概念 癤是發生在皮膚淺表部位、范圍較小的急性化膿性疾病。
2.臨床表現 本病有色紅、灼熱、疼痛、突起根淺、腫勢局限、范圍多在3~6 cm,出膿即愈的特點。可發生在任何有毛囊的皮膚區,但以頭、面、頸、腋下、臀部等經常受摩擦的部位為多見。
3.病因病機 內郁濕火,外感風邪,兩相搏結,蘊阻肌膚所致;或夏秋季節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氣悶熱,汗出不暢,暑濕熱蘊蒸肌膚,引起痱子,復經搔抓,破傷染毒而成。
4.診斷要點 見表7-22
表7-22 各種癤的診斷要點
|
診斷要點 |
有頭癤 |
患處皮膚上有一紅色結塊,范圍(直徑,下同),約3 cm,灼熱疼痛,突起根淺,中心有一膿頭,出膿即愈 |
無頭癤 |
皮膚上有一紅色結塊,范圍直徑,約3 cm,無膿頭,表面灼熱,觸之疼痛,2~3 d化膿,淡后多迅速愈合 |
螻蛄癤 |
多發于兒童頭部。臨床常見兩種類型,一種是堅硬型,瘡形腫勢雖小,但根腳堅硬,潰破出膿而堅硬不退,瘡口愈合后還會復發,常為一處未愈,他處又生;一種是多發型,瘡大如梅李,相聯三五枚,潰破膿出而不易愈合,日久頭皮竄空,如螻蛄串穴之狀 |
癤病(執業2005,助理2005) |
好發于項后發際、背部、臀部。幾個到幾十個,反復發作,纏綿不愈。也可在身體各處散發癤腫。患消渴病、習慣性便秘或營養不良者易患本病 |
5.內治方法 見表7-23
表7-23 各證型癤的內治方法
證型 |
主證 |
治法 |
方藥 |
熱毒蘊結證 |
常見于氣實火盛病人。好發于項后發際、背部、臀部。輕者癤腫只有一二個,多則可散發全身,或簇集一處,或此愈彼起;伴發熱、口渴、溲赤、便秘;苔黃、脈數 |
清熱解毒 |
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加減 |
暑熱浸淫證 |
發于夏秋季節,以小兒及產婦多見。局部皮膚紅腫結塊,灼熱疼痛,根腳很淺,范圍局限,可伴發熱、口干、便秘、溲赤等;舌苔薄膩,脈滑數 |
清暑化濕解毒 |
清暑湯加減 |
體虛毒戀,陰虛內熱證 |
癤腫常此愈彼起,不斷發生。或散發全身各處,或固定一處,癤腫較大,易轉變成有頭疽。常伴口干唇燥;舌質紅,苔薄,脈細數 |
養陰清熱解毒 |
仙方活命飲合增液湯加減 |
體虛毒戀,脾胃虛弱證 |
癤腫泛發全身各處,成膿、收口時間均較長,膿水稀薄。常伴面色萎黃,神疲乏力,納少便溏;舌質淡或邊有齒痕,苔薄,脈濡 |
健脾和胃,清化濕熱 |
五神湯合參苓白術散加減 |
6.外治方法
(1)初期:小者用千捶膏外貼或三黃洗劑外搽;大者用金黃散、玉露散,用金銀花露或菊花露調成糊狀,敷于患處。
(2)成膿:切開排膿。
(3)膿盡:生肌散摻白玉膏收口。
(4)潰后:用九一丹摻太乙膏外貼。
(5)螻蛄癤:做十字形切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