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單元痔
考情分析
|
中醫執業 |
A1 |
A2 |
B1 |
中醫執業助理 |
A1 |
A2 |
B1 |
考查要點 |
概論 |
3 |
0 |
2 |
概論 |
3 |
0 |
2 |
痔 |
1 |
4 |
0 |
痔 |
0 |
4 |
0 | |
息肉痔 |
0 |
0 |
0 |
息肉痔 |
0 |
0 |
2 | |
肛隱窩炎 |
2 |
0 |
0 |
肛隱窩炎 |
2 |
0 |
0 | |
肛癰 |
0 |
2 |
2 |
肛癰 |
0 |
2 |
0 | |
肛漏 |
0 |
1 |
0 |
肛漏 |
0 |
1 |
0 | |
肛裂 |
0 |
5 |
0 |
肛裂 |
0 |
6 |
0 | |
脫肛 |
1 |
1 |
0 |
脫肛 |
0 |
1 |
0 | |
鎖肛痔 |
2 |
2 |
0 |
鎖肛痔 |
3 |
2 |
0 |
本單元內容以“痔”、“肛裂”、“鎖肛痔”為考試的重點,執業醫師和助理醫師考試考查內容大致相同。
知識要點
概論
(1)直腸發生于內胚層,肛管發生于外胚層,齒線是其分界線。直腸全長12~14 cm(執業2002/2004,助理2002/2004)。肛管長3 cm。直腸黏膜較厚,有3個半月形的皺襞,內有環肌纖維,稱為直腸瓣。直腸黏膜與肛管皮膚交界處黏膜呈6~10個縱行皺褶,稱之為直腸柱或肛柱。肛管與直腸主要的生理功能是排便、吸收水分和部分藥物。
(2)直腸黏膜與肛管皮膚之間形成一條不整齊的交界線,稱之為齒線。齒狀線有2~6個肛乳頭。
(3)肛門括約肌有三部分:皮下部、淺部、深部。外括約肌皮下部與內括約肌之間有一溝,稱為括約肌間溝,其上與肛門白線相對。外括約肌深、淺兩部圍繞直腸縱肌及肛門內括約肌,并聯合肛提肌的恥骨直腸肌,環繞肛管直腸聯結處,組成一肌環,稱為肛管直腸環。
(4)肛管直腸周圍有5個間隙:2個骨盆直腸間隙,2個坐骨直腸間隙,1個直腸后間隙。
(5)血液供應來自4支動脈:直腸上動脈、直腸下動脈、肛門動脈、骶中動脈。
(6)肛管直腸有2個靜脈叢:直腸上靜脈叢、直腸下靜脈叢。
(7)肛腸疾病中常見的發病因素:風、濕、熱、燥、氣虛、血虛。
(8)常見癥狀:便血、腫痛、脫垂、流膿、便秘、分泌物。
(9)各種痔的好發部位:內痔好發于肛門齒線以上3、7、11點處(執業2000,助理2000),贅皮外痔多發于6、12點處;環形的結締組織外痔多見于經產婦;血栓外痔好發于肛緣3、9點處(執業2000,助理2000),肛裂好發于6、12點處。
(10)常用檢查方法:肛門視診、肛管直腸指檢、窺肛器檢查和乙狀結腸鏡檢查。
痔
1.概念 痔是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靜脈叢發生擴大、曲張所形成柔軟的靜脈團。可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
2.內痔概述 是指發生于肛門齒線以上,黏膜下的痔內靜脈叢發生擴大和曲張,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好發于3、7、11點。其特點是便血,痔核脫出(執業2003,助理2003),肛門不適感。
3.內痔分期 見表7-39。
表7-39 內痔的分期特點
|
痔核大小 |
質地 |
出血 |
脫出情況 |
Ⅰ期 |
較小 |
柔軟 |
易出血 |
不脫出 |
Ⅱ期 |
較大 |
較柔軟 |
便血或多或少 |
便時脫出,便后可自行還納 |
Ⅲ期 |
更大 |
纖維化 |
便血不多或不出血 |
便時脫出,不能自行還納,須手托回復(執業2005,助理2005) |
4.內痔內治
(1)風熱腸燥:清熱涼血祛風,涼血地黃湯。
(2)濕熱下注:清熱利濕止血,臟連丸。
(3)氣滯血瘀:清熱利濕,行氣活血,止痛如神湯。
(4)脾虛氣陷:補中益氣,升陽舉陷,補中益氣湯。
5.內痔外治 ①熏洗法,五倍子湯,苦參湯。②外敷法,消痔膏、五倍子散。③塞藥法,痔瘡栓。④枯痔法,枯痔散、灰皂散。
6.內痔手術 見表7-40
表7-40 內痔手術的目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
目的 |
適應證 |
禁忌證 |
注射法 |
國外以硬化萎縮為目的,國內以枯脫為目的 |
各期內痔;內痔兼有貧血者;混合痔的內痔部分 |
外痔;內痔伴有肛門周圍急慢性炎癥或腹瀉;內痔伴有嚴重肺結核或高血壓,肝、腎疾病及血液病者;因腹腔腫瘤引起的內痔和臨產期孕婦 |
插藥法(枯痔釘療法) |
枯痔釘具有腐蝕作用,能使痔核干枯壞死 |
各期內痔及混合痔的內痔部分,但對纖維化的Ⅲ期內痔的效果較差 |
各種急性疾病,嚴重的慢性疾病,肛門直腸急性炎癥,腹瀉,惡性腫瘤,出血傾向者 |
結扎法 |
結扎痔核根部,阻斷局部氣血的流通,使痔核壞死 |
Ⅱ、Ⅲ期內痔,對纖維性內痔更為有效 |
肛周急性膿腫或濕瘡者;內痔伴有痢疾或腹瀉者;因腹腔腫瘤引起的內痔;有嚴重的肺結核、高血壓、肝、腎疾病或血液病者;臨產期孕婦 |
7.外痔主要癥狀 墜脹、疼痛、有異物感。
8.各種外痔的比較 見表7-41。
表7-41 各種外痔的比較
|
結締組織外痔 |
靜脈曲張型外痔 |
血栓性外痔(執業2002/2004,助理2002/2004) |
病因 |
急慢性炎癥反復刺激 |
內痔反復脫出,或因經產婦妊娠后腹壓增高 |
排便時用力過猛,或劇烈運動 |
治則 |
|
清熱利濕、活血散瘀 |
清熱涼血,散瘀消腫 |
方藥 |
一般不需治療 |
萆薢化毒湯合活血散瘀湯 |
涼血地黃湯合活血散瘀湯 |
外治 |
一般不需治療 |
苦參湯加減熏洗,外敷黃連膏 |
苦參湯加減熏洗,外敷消痔膏 |
手術 |
一般不需治療 |
靜脈叢切除術(執業2000,助理2000) |
血栓外痔剝離術 |
9.混合痔治療原則 混合痔可采取外痔剝離、內痔結扎法。
息肉痔
1.概述 息肉痔是指直腸內黏膜上的贅生物,是一種常見的直腸良性腫瘤。相當于西醫學的直腸息肉,其臨床特點為腫物蒂小質嫩,其色鮮紅,便后出血。
2.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濕熱下迫大腸,以致腸道氣機不利,經絡阻滯,瘀血濁氣凝聚而成。
3.治療 見表7-42。
表7-42 息肉痔的外治方法
外治方法 |
適應證 |
注射療法 |
小兒無蒂息肉(助理2006) |
結扎法 |
低位帶蒂息肉(助理2006) |
電烙法 |
較高位的小息肉 |
肛隱窩炎
1.概述 肛隱窩炎是肛竇、肛門瓣發生的急慢性炎癥,又稱肛竇炎。常并發肛乳頭炎(執業2002/2004,助理2002/2004)、肛乳頭肥大。
2.病因病機 多因飲食不節,過食醇酒厚味、辛辣炙;或蟲積騷擾,濕熱內生,下注肛部;或因腸燥便秘,破損染毒而成。
3.主要癥狀 肛門部不適,偶有刺痛,便時糞便壓迫肛竇,疼痛加重,數分鐘即止。若有便秘,糞便常帶少許黏液,此種黏液常在糞便前流出,有時混有血絲;若并發乳頭肥大,從肛門脫出,可使肛門潮濕瘙癢。
4.手術
(1)切開引流法:單純肛隱窩炎,已成膿;或有隱性瘺管者。
(2)切除法:伴有乳頭肥大者。
肛癰
1.概述 肛癰是肛管直腸周圍間隙發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膿腫。相當于西醫學的肛門直腸周圍膿腫。其特點是多發病急驟,疼痛劇烈,伴高熱,破潰后多形成肛漏。
2.臨床表現 男性多于女性,尤以青壯年為多,主要表現為肛門周圍疼痛、腫脹、有結塊,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倦怠等全身癥狀見表7-4 3
表7-43 各類肛癰的發病部位和癥狀
|
部位 |
癥狀 |
肛門旁皮下膿腫 |
肛門周圍的皮下組織內 |
局部紅、腫、熱、痛明顯,膿成按之有波動感,全身癥狀輕微(執業2002/2004,助理2002/2004) |
坐骨直腸間隙膿腫 |
肛門與坐骨結節之間 |
初起僅感肛門部不適或微痛,逐漸出現發熱、畏寒、頭痛、食欲缺乏等癥狀,繼而局部癥狀加劇,肛門有灼痛或跳痛,在排便、咳嗽、行走時疼痛加劇,甚則坐臥不安。肛門指診患側飽滿,有明顯的壓痛和波動感 |
骨盆直腸間隙膿腫 |
肛提肌以上,腹膜以下,位置深隱 |
局部癥狀不明顯,有時僅有直腸下墜感,但全身癥狀明顯。肛門指檢可觸及患側直腸壁處隆起、壓痛及波動感 |
直腸后間隙膿腫 |
直腸后間隙 |
癥狀與骨盆直腸間隙膿腫相同,但直腸內有明顯的墜脹感,骶尾部可產生鈍痛,并可放射至下肢,在尾骨與肛門之間有明顯的深部壓痛。肛門指診直腸后方腸壁處有觸痛、隆起和波動感 |
3.治療原則 肛癰的治療以手術為主,注意預防肛漏的形成。
4.內治
(1)熱毒蘊結:清熱解毒。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加減。若有濕熱之象,可合用萆薢滲濕湯。
(2)火毒熾盛:清熱解毒透膿。透膿散加減。
(3)陰虛毒戀:養陰清熱,祛濕解毒。青蒿鱉甲湯合三妙丸加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