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考情分析
|
中醫執業 |
A1 |
A2 |
B1 |
中醫執業助理 |
A1 |
A2 |
B1 |
考查要點 |
病原學 |
0 |
0 |
0 |
病原學 |
0 |
0 |
0 |
流行病學 |
0 |
0 |
0 |
流行病學 |
0 |
0 |
0 | |
發病機制及病理 |
0 |
0 |
0 |
— |
0 |
0 |
0 | |
臨床表現 |
0 |
0 |
1 |
臨床表現 |
0 |
0 |
0 | |
實驗室檢查 |
0 |
0 |
|
實驗室檢查 |
0 |
0 |
0 | |
診斷與鑒別診斷 |
2 |
0 |
1 |
診斷與鑒別診斷 |
0 |
0 |
0 | |
治療 |
0 |
0 |
2 |
治療 |
1 |
0 |
0 | |
預防 |
0 |
0 |
0 |
預防 |
0 |
0 |
0 |
知識要點
病原學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腦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膿性腦膜炎。腦膜炎球菌屬于奈瑟菌屬,革蘭染色陰性。此菌的抵抗力極弱,室溫下3 h, 55℃ 5 min即死亡,對寒冷、干燥熱及一般消毒劑均敏感。
流行病學
1.傳染源 帶菌者和病人為傳染源。病人從潛伏期末開始至發病10 d內具有傳染性,但帶菌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更大。
2.傳播途徑 病原菌借咳嗽、噴嚏、說話等由飛沫直接從空氣中傳播,因其在體外生活力極弱,故通過日常用品間接傳播的機會極少。密切接觸,如同睡、懷抱、喂乳、親吻等對2歲以下嬰幼兒傳播本病有重要意義。
3.人群易患性 任何年齡均可發病,6個月至5歲發病率最高,以后隨年齡增長逐漸下降。新生兒發病少見。感染后可獲持久免疫。
4.流行特征 ①季節性:冬春季發病較多。②地區性:遍及世界各地,非洲地區高發。③人群分布:主要發生于15歲以下的兒童,非流行年以低年齡組為主。
病理
流腦的基本病變是血管內皮損害,小血管和毛細血管內皮腫脹、壞死和出血,中性粒細胞浸潤,有的血管內血栓形成。暴發型敗血癥休克型皮膚及內臟血管損害更為嚴重和廣泛,皮膚、心、肺、胃腸道及腎上腺均有廣泛出血。
病變以軟腦膜為主,主要在大腦兩半球表面及顱底,所以可出現視神經、展神經、動眼神經、面神經、聽神經等腦神經的損害,甚至為永久性的。
臨床表現
1.普通型 按其發展過程可分為上呼吸道感染期、敗血癥期、腦膜炎期3個階段。但病情輕重不一,進展迅速多變,臨床上各階段常重疊,不能截然分開。
(1)上呼吸道感染期:多無明顯癥狀,少數病人有咽痛、流涕、頭痛、全身不適等。
(2)敗血癥期:發病急驟,突然出現惡寒、高熱、頭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癥狀,表情呆滯或煩躁不安。此期具有診斷意義的體征是皮膚黏膜的瘀點、瘀斑,常于起病后1~2 d出現,初為紅色斑丘疹,迅速擴大為大小不一、邊緣不整的瘀點或瘀斑,散在分布于軀干、四肢,常最早出現在眼結膜和口腔黏膜。常于1~2 d內發展為腦膜炎。
(3)腦膜炎期:在敗血癥期的全身中毒性癥狀的基礎上出現顱內壓增高的表現: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精神萎靡,嗜睡或煩躁,頸部抵抗感,Kernig征、Brudzinski征等腦膜刺激征陽性。
2.暴發型 多見于兒童,起病更急,病情兇險,如搶救不及時常于24 h內甚至6h之內危及生命,此型病死率達50%,嬰幼兒可達80%。可分為3型:
(1)敗血癥休克型:本型多見于兒童。突起高熱,常在短期內全身出現廣泛瘀點、瘀斑,且迅速融合成大片,皮下出血,或繼以大片壞死。面色蒼灰,唇周及指端發紺,四肢厥冷,皮膚呈花紋,血壓下降,甚至不可測出。腦膜刺激征缺如。腦脊液大多清亮,細胞數正常或輕度增加,血培養常為陽性。
(2)腦膜腦炎型:亦多見于兒童。除具有嚴重的中毒癥狀外,病人劇烈頭痛、嘔吐,精神極度萎靡,頻繁驚厥,迅速陷入昏迷。部分病人出現腦疝,甚者出現呼吸衰竭。
(3)混合型:是本病最嚴重的一型,病死率常高達80%,兼有前兩種暴發型的臨床表現;常同時或先后出現。
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總數明顯增加,一般在(10~30) × 109/L以上。中性粒細胞在0.90以上。有DIC者,血小板減少。
2.腦脊液檢查 腦脊液在病程初期僅可壓力升高,外觀仍清亮,稍后則混濁似米湯樣。細胞數常達1 × 109/L,以中性粒細胞為主。蛋白顯著增高,糖含量常明顯降低,有時甚或為零。暴發型敗血癥者腦脊液往往清亮,細胞數、蛋白、糖量亦無改變。
此為流腦診斷的重要依據,但腰穿時易誘發腦疝,故應注意。
診斷
①流行病學資料:冬春季發病,主要見于兒童。②臨床表現:突起高熱,頭痛,嘔吐,皮膚黏膜瘀點或瘀斑,腦膜刺激征陽性等。③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升高,腦脊液呈化膿性改變,皮膚瘀點、瘀斑或腦脊液涂片鏡檢或血液、腦脊液細菌培養或特異性莢膜抗原等有陽性發現。
治療
1.普通型流腦的治療
(1)一般治療:臥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靜、空氣流通,必要時給氧。
(2)對癥治療:高熱時可用乙醇擦浴,頭痛劇烈者可予鎮痛或用脫水藥降低顱內壓。驚厥時可給予水合氯醛灌腸或氯丙嗪、地西泮等鎮靜藥。
(3)病原治療:①青霉素G:青霉素為首選藥物(執業2006,助理2006),在腦脊液中的濃度為血液濃度的10%~30%,大劑量注射可使腦脊液達有效殺菌濃度。②磺胺類藥:在腦脊液中的濃度可達血液濃度的50%~80%,A群感染者可選用。③氯霉素:腦膜炎球菌對氯霉素很敏感,且其在腦脊液中的濃度為血液濃度的30%~50%,可用于對青霉素過敏及病原不明者,療程7天。應密切注意其副作用,尤其對骨髓的抑制。新生兒、老人慎用。④氨芐西林:氨芐西林對腦膜炎球菌、流感桿菌和肺炎球菌均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故適用于病原菌尚未明確的5歲以下患兒。⑤頭孢菌素: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噻肟、頭孢曲松等透過血-腦脊液屏障好,抗菌活性強,對重癥或兒童病人可選用。
2.暴發型流腦的治療
(1)暴發型敗血癥休克型的治療:①抗菌治療:大劑量青霉素鈉鹽靜脈滴注,劑量為每天20萬~40萬U/kg,用法同前,借以迅速控制敗血癥。亦可應用三代頭孢菌素、氯霉素等,但不宜應用磺胺。②抗休克治療:包括擴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藥物及糖皮質激素的使用等。③抗凝治療:疑有DIC者,應及早使用肝素治療。高凝狀態糾正后可輸新鮮血液等以補充被消耗的凝血因子。
(2)暴發型腦膜炎的治療:抗生素的應用同暴發型敗血癥休克型的治療。此外,應以減輕腦水腫、防止腦疝和呼吸衰竭為重點。
預防
①流行期間注意開窗通風,兒童應避免到擁擠的公共場所。②早發現、早隔離病人(呼吸道隔離)。③菌苗預防:目前已有A群和C群多糖體菌苗,B群疫苗尚未研制成功。④藥物預防:對密切接觸者還可藥物預防。流行菌群以A群為主時,可用磺胺類藥預防,環丙沙星、氧氟沙星等也有較好的預防效果。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