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 傷寒
考情分析
|
中醫執業 |
A1 |
A2 |
B1 |
中醫執業 |
A1 |
A2 |
B1 |
考查要點 |
病原學 |
0 |
0 |
0 |
實驗室檢查 |
1 |
0 |
0 |
流行病學 |
0 |
0 |
0 |
診斷與鑒別診斷 |
0 |
0 |
0 | |
發病機制及病理 |
0 |
0 |
0 |
治療 |
1 |
0 |
0 | |
臨床表現 |
1 |
0 |
0 |
預防 |
0 |
0 |
0 |
中醫助理對此單元內容不作要求。
知識要點
病原學
傷寒桿菌屬于沙門菌屬中的D族,革蘭陰性短桿菌,有鞭毛,能活動。對光、熱、干燥、一般消毒劑等敏感,強烈陽光照射數小時,加熱60℃30 min或100℃即刻可滅活。
流行病學
1.傳染源 病人和帶菌者為傳染源。病人由大小便中排出病原體,從潛伏期開始,在整個病程中都有傳染性,尤其在病程的2~4周傳染性最強。少數病人痊愈后3個月以上仍持續排菌而成為慢性帶菌者,女性多見,多為膽囊帶菌。傷寒的暴發或流行常由慢性帶菌者的糞便污染水源或食物引起。
2.傳播途徑 經糞-口途徑傳播,病菌常隨被糞便或尿液污染的食物和水進入體內。在流行區中,水源污染常起關鍵性作用。衛生條件差的地區還可經手、蒼蠅或其他昆蟲(如蟑螂)等傳播。散發流行多經日常生活接觸傳播。
3.人群易患性 發病以青壯年為主,病后可獲持久免疫,很少再次得病。
病理
主要為全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炎性增生反應,此病變鏡檢的最顯著特征是以巨噬細胞為主的細胞浸潤,巨噬細胞內可見吞噬了的淋巴細胞、紅細胞、傷寒桿菌及壞死組織碎屑,稱為“傷寒細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變。若傷寒細胞聚積成團,則稱為“傷寒結節”。
臨床表現
1.典型傷寒自然病程
(1)初期(侵襲期):相當于發病的第1周,多起病緩慢,發熱、頭痛、腹部不適、肌肉酸痛、厭食作嘔、畏寒或輕度寒戰常見,體溫于5~7 d達39℃或以上。部分病人出現便秘或腹瀉。第1周末肝脾可以捫及。
(2)極期:相當于發病的2~3周。
①發熱:主要表現為持續性高熱,體溫39 ~40℃,呈稽留熱型。②神經系統表現:病人極度虛弱,呈特殊的中毒面容,病人表情淡漠,反應遲鈍,耳鳴,聽力減退,重者可有譫妄、抓空、昏迷,病理反射可陽性。③循環系統表現:病人常有相對緩脈或重脈。并發中毒性心肌炎時,相對緩脈不明顯。④消化系統表現:可見食欲不振、腹脹、腹部不適、右下腹壓痛、便秘或腹瀉等。⑤皮疹:部分病人于病后7~10 d可出現玫瑰疹,散在分布于前胸和上腹部,大小為2~5 mm,色澤暗紅,壓之褪色,略高于皮面,數目不多,2~4 d后消退,但可以再發。⑥脾肝大:病人于起病第1周末始出現脾臟腫大,質軟;部分病人肝臟亦腫大,且可伴肝功能異常,個別病人還可出現黃疸。此期易并發腸出血及腸穿孔。
(3)緩解期:相當于病程的第4周。病情開始好轉,體溫開始下降,各種癥狀減輕,但仍需警惕腸穿孔、腸出血等的發生。
(4)恢復期:相當于病程的第5周以后。體溫已恢復正常,癥狀消失,食欲逐漸好轉,常有饑餓感。全身狀況的恢復約需1個月。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