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單元 止血藥
【考試大綱】
細目一:概述要點:
1.止血藥的選擇使用與配伍方法 2.止血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細目二:涼血止血藥要點:
1.下列藥物的性能、功效、應用:小薊、地榆
2.下列藥物的功效、主治病證:大薊、槐花、側柏葉、白茅根
3.下列藥物的用法:槐花 4.大薊與小薊等相似藥物性能功用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細目三:化瘀止血藥要點:
1.下列藥物的性能、功效、應用:三七、茜草 2.下列藥物的功效、主治病證:蒲黃
3.下列藥物的用法用量:三七、蒲黃 4.下列藥物的使用注意:三七、蒲黃
5.三七、茜草與蒲黃等相似藥物性能功用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細目四:收斂止血藥要點:
1.下列藥物的性能、功效、應用:白及 2.下列藥物的功效:仙鶴草、棕櫚炭、血余炭
3.下列藥物的使用注意:白及
細目五:溫經止血藥要點:
1.下列藥物性能、功效、應用:艾葉 2.下列藥物的功效:炮姜
一、概述
1.選擇用藥與配伍方法止血藥有涼血止血、收斂止血、化瘀止血、溫經止血等不同作用,本類藥物適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內外出血證。應用止血藥時,應根據出血病因、病情選擇適當的藥物,并進行必要的配伍,以期標本兼顧。如血熱妄行出血者,應選用涼血止血藥,并配清熱瀉火、清熱涼血藥;陰虛火旺、陰虛陽亢出血者,宜配伍滋陰降火、滋陰潛陽藥;瘀血內阻,血不循經出血者,應選擇化瘀止血藥,并配伍行氣活血藥;虛寒性出血者,應選用溫經止血藥或收斂止血藥,并配伍益氣健脾、溫陽藥;氣虛引起的出血,應選擇收斂止血藥,并配伍補氣藥;出血過多,氣隨血脫者,則須急投大補元氣之藥以益氣固脫。此外,據前賢“下血必升舉,吐衄必降氣”的用藥經驗,對于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病證,應適當配伍升舉之品;而對于衄血、吐血等上部出血病證,可適當配伍降氣之品。
2.使用注意“止血不留瘀”,這是運用止血藥必須始終注意的問題。而涼血止血藥與收斂止血藥,易涼遏斂邪,有止血留瘀之弊,故出血兼有瘀滯者不宜單獨使用。若出血過多,氣隨血脫者,當急投大補元氣之藥,以挽救氣脫危候。、
二、涼血止血藥
1.小薊
【性味歸經】甘、苦,涼。歸心、肝經。
【功效】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
【應用】
(1)血熱出血證。對血熱妄行的咯血、衄血、吐血、尿血及崩漏,皆可應用本品。因
本品兼能利尿通淋,故尤善治尿血、血淋。
(2)熱毒癰腫。可單用內服,也可取鮮品搗爛外敷。
2.大薊
【功效】涼血止血,散瘀鷦毒消癰。
【主治病證】血熱出血證;熱毒癰腫。
【比較】大薊與小薊二藥,均能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可用治血熱出血證以及熱毒
癰腫,常相須為用。但大薊解毒散瘀消腫、涼血止血作用較強,多用于治療吐血、咯血及崩
漏;小薊涼血止血、解毒散瘀消腫作用弱于大薊,但兼能利尿,故治療尿血、血淋為優。
3.地榆
【性味歸經】苦、酸、澀,微寒。歸肝、大腸經。
【功效】涼血止血,解毒斂瘡。
【應用】
(1)血熱出血證。本品性涼,有涼血止血之功,因其味苦主降,尤宜下焦血熱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常與槐角、防風等同用,如槐角丸。
(2)燙傷、濕疹、瘡瘍癰腫。本品能瀉火解毒斂瘡,為治燙傷之要藥。可單味麻油調
敷,或配黃連、冰片同用。
4.槐花
【功效】涼血止血,清肝瀉火。
【主治病證】血熱出血證;目赤,頭痛。
【用法用量】煎服,lO~15g;外用適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熱瀉火宜生用。
5.側柏葉
【功效】涼血止血,化痰止咳,生發烏發。
【主治病證】血熱出血證;肺熱咳嗽;脫發,須發早白。
6.白茅根
【功效】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清肺胃熱。
【主治病證】血熱出血證;水腫,熱淋,黃疸;胃熱嘔噦,肺熱咳嗽。
三、化瘀止血藥
l.三七
【性味歸經】甘、微苦,溫。歸肝、胃經。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應用】
(1)出血證。本品功善止血,又能化瘀生新,療效卓著,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傷正之特點。對人體內外各種出血,無論有無瘀滯,均可應用。可單味應用,研末吞服,或配入復方應用。對創傷出血,可研末外敷。
(2)跌打損傷,瘀滯腫痛。本品能活血化瘀而消腫定痛,為傷科要藥。可單味內服或外敷,或配其他活血止痛藥同用。
此外,本品有補虛強壯的作用,民問用治虛損勞傷。
【用法用量】多研末吞服,l~1.5g;煎服,3~10g;亦人丸、散。外用適量,研末外摻或調敷。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
2.茜草
【性味歸經】苦,寒。歸肝經。
【功效】涼血化瘀止血,通經。
【應用】
(1)出血證。本品既能涼血止血,又能活血行血,故可用于血熱妄行或血瘀脈絡之出血證,對血熱夾瘀的各種出血證,尤為適宜。
(2)血瘀經閉,跌打損傷,風濕痹痛。本品活血祛瘀,通經絡,行瘀滯,故可用于上述病證,尤為婦科調經要藥。
3.蒲黃
【功效】止血,化瘀,利尿。
【主治病證】出血證;瘀血痛證;血淋尿血。
【用法用量】煎服,3~10g,包煎。外用適量,研末外摻或調敷。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
【比較】三七、茜草、蒲黃三藥,均能止血,又能化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點,可用治瘀血阻滯之多種出血。其中三七作用較優,不僅止血力強,化瘀力也強,為止血要藥,可廣泛用于內外各種出血證,同時也長于活血定痛,又為傷科要藥,可用于跌打損傷和各種瘀血腫痛;茜草則能涼血化瘀止血,尤宜于血熱夾瘀出血證,并能活血通經,可用于血滯經閉、跌打損傷和風濕痹痛證等;蒲黃化瘀止血并能利尿通淋,能治瘀血阻滯之心腹疼痛、痛經、產后瘀阻腹痛以及血淋澀痛證等。
四、收斂止血藥
1.白及
【性味歸經】苦、甘、澀,寒。歸肺、胃、肝經。
【功效】。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應用】
(1)出血證。本品味澀質黏,為收斂止血之要藥,可治療體內外諸出血證。臨床尤多
用于肺、胃出血證。
(2)癰腫瘡毒,手足皸裂,水火燙傷。治癰腫瘡瘍初起,本品能消散癰瘡,對癰腫已
潰,久不收口者,本品可生肌斂瘡。
【使用注意】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2.仙鶴草
【功效】收斂止血,止痢,截瘧,補虛,解毒殺蟲。
3.棕櫚炭
【功效】收斂止血,止瀉止帶。
4.血余炭
【功效】收斂止血,化瘀利尿。
五、溫經止血藥
1.艾葉
【性味歸經】辛、苦,溫。有小毒。歸肝、脾、腎經。
【功效】溫經止血,散寒調經,安胎。
【應用】
(1)出血證。本品能溫經止血暖宮,適用于虛寒性出血,尤宜于崩漏。常與阿膠、芍藥等配伍,如膠艾四物湯。若配人大隊涼血止血藥中,也可用于血熱出血,如四生丸。
(2)月經不調、痛經。本品溫經脈,逐寒濕,止冷痛,尤善于調經,為治療婦科下焦虛寒或寒客胞宮之要藥。每與吳茱萸、肉桂等同用,如艾附暖宮丸。
(3)胎動不安。為婦科安胎要藥。
此外,將本品搗絨,制成艾條、艾炷等,用以熏灸體表穴位,能溫煦氣血,透達經絡。
2.炮姜
【功效】溫經止血,溫中止痛。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