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 論
一、中醫學的學科性質及其特點
1、中醫學與中國古代文化之交融滲透
2、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的雙重性
3、理論及實踐的有機結合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1、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時期
先秦、秦漢,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時期。
《黃帝內經》: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主要標志,其全面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難經》:繼《黃帝內經》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醫學著作,創造性的提出了“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
《神農本草經》: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成書于兩漢之間,全書收載365味中藥,提出寒涼溫熱、酸苦甘辛咸之四氣五味的理論,確立了中藥理論的基礎。
《傷寒雜病論》:東漢末年著名醫家張仲景所著,后經宋代林億等整理而成《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本書。《傷寒論》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
2、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時期
(1)晉、隋、唐時期
《針灸甲乙經》:晉代皇甫謐所著,我國第一部針灸專著。
《脈經》:晉代王叔和所著,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
《諸病源候論》:隋代巢元方所著,中醫第一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孫思邈所著,使臟腑辨證更加完善。
(2)宋、金、元時期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宋代陳無擇所著,確立了三因之病因分類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時期我國醫學史上的重要醫學流派。
劉完素(河間)主寒涼,提出“六氣皆從火化”之火熱論;
張從正主攻邪,認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則正安”;
李杲(東垣)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觀點,治以補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立論而主養陰。
(3)明、清時期
出現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張介賓之《景岳全書》,李中梓之《醫宗必讀》,清代王清任之《醫林改錯》等。
葉桂(天士),吳塘(鞠通)等為代表,創立了以衛氣營血、三焦為核心的溫病的辨證論治的體系,形成了“溫病學派”。
(4)近代和現代
三、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1、整體觀念
(1)定義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密切相聯,人體受社會、生存環境影響,這種機體自身整體性思想及其內外環境的統一性,稱之為整體觀念。中醫的整體觀念貫穿與中醫的生理、病理及診治等各個方面。
(2)整體觀念主要內容
1)人是一個有機整體
a.人體結構的整體性
b.人體物質的整體性
c.人體物質結構和功能的整體性
d.人體功能的整體性
2)人與外環境之間的關系密切
a.人與自然的統一性
b.人與社會的統一性
2、辨證論治
(1)辨證論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方面,是中醫察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法則。
辨證,就是通過對四診(望、聞、問、切)所搜集的臨床資料(包括癥狀、體征、病史)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從而辨識出疾病在這一特定時間范圍的原因、病位、性質及邪正關系等病理本質內容。
論治,則是在辯證基礎上所確定的治療法則。
(2)“癥”、“病”、“證”的區別聯系:
1)癥:指疾病過程中出現的單個的獨立的具體表現,包括癥狀和體征。
2)病:是機體發生病變時,對疾病全過程的特點及規律所作的概括。
3)證:指證候,是對疾病過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階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勢(邪正盛衰)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變本質。
“癥”、“病”、“證”三者有著密切的關系:癥是證的依據,證的本質即是由一組有內在聯系的癥狀和體征反映出來的。證是病的某一特定階段病理變化的實質,中醫學尤注重對證的辨識。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