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9中醫助理醫師實踐技能"中醫辨證論治"習題匯總
痢疾
高某,男,38歲。2009年6月29日初診。
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昧,昨晚主要吃的海鮮,夜間12時開始出現腹痛、下痢等癥。來診時癥見: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膿血,黏稠如膠凍,腥臭,肛門灼熱 ,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請與泄瀉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以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膿血為主癥,診斷為痢疾。患者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膿血,黏稠如膠凍,腥臭,肛門灼熱 ,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為濕熱痢。其病因病機為:濕熱蘊結,熏灼腸道,氣血壅滯,脂絡傷損。
中醫病癥鑒別:泄瀉與痢疾均為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的病證。泄瀉以大便次數增加,糞質稀溏,甚則如水樣,或完谷不化為主癥,大便不帶膿血,也無里急后重,或無腹痛。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膿血為特征。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痢疾。中醫證候診斷:濕熱痢。
中醫治法:清腸化濕,調氣和血。
方 劑:芍藥湯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黃芩12g、黃連12g、大黃6g、芍藥15g、當歸12g、
甘草6g、木香10g、檳榔12g、金銀花12g、肉桂6g
3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痛經
姜某,女,33歲。2009年4月30日初診。
患者每于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今天正值經行第一天,癥見小腹脹痛拒按,經血量少,行而不暢,血色紫暗有塊,塊下痛暫減,乳房脹痛,胸悶不舒,舌質紫暗,脈弦。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請與腸癰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以每于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為主癥,診斷為痛經。患者小腹脹痛拒按,經血量少,行而不暢,血色紫暗有塊,塊下痛暫減,乳房脹痛,胸悶不舒,舌質紫暗,脈弦,辨證為氣滯血瘀證。其病因病機為:肝失條達,沖任氣血郁滯,經血不利,不通則痛。
中醫病癥鑒別:腸癰可發生于不同性別任何年齡任何時間,多具有轉移性右下腹疼痛、右下腹局限性壓痛等典型癥狀。而痛經發生于婦女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痛經。中醫證候診斷:氣滯血瘀證。
中醫治法:理氣行滯,化瘀止痛。
方 劑:膈下逐瘀湯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當歸12g、川芎12g、赤芍12g、桃仁12g、紅花12g、枳殼12g、
延胡索12g、五靈脂12g(包煎)、烏藥12g、香附12g、丹皮12g、
甘草6g、生蒲黃12g(包煎)、益母草12g
3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