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初一家長的三條建議
上午好!剛剛參加了傳統的開學典禮第一次鈴聲儀式,大家可能都有一些感觸。
在今天的的家長會上,我想把這個年級的一些基本情況和的教育理念向家長同志們做簡要的匯報。我認為這有助于我們加強相互的溝通和理解,共同培養好孩子,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09屆學生的生源構成和學習基礎
學校一般習慣用哪一年畢業來確定學生的屆別,這屆學生將于2009年畢業,因此被稱為09屆。
這屆新生共招收了十個班,總數接近400人,據我們了解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情況得知,有一些學生的基礎相當薄弱,差距很大。
今年二月,我在《法制》上看到這樣一篇報道:教育部的一個課題組的研究表明,目前中考的競爭激烈程度和淘汰率已經遠遠超過了高考,以2001年為例,全國初中進入高中的升學率僅為52.9%,這意味著有近一半初中畢業生不能接受高中階段的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進入高中,尤其是重點高中的競爭遠比上大學要激烈的多。
面對這樣的現實和這屆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從初一開始,就要認真對待。要力求做到盡可能使差距縮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三年后,能考上一所理想的高中,有更好的發展。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達到上述目的呢?我認為,學校與家庭的教育是否一致,是決定學生能否順利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近二十年的教育工作中我發現有許多學生,其實他們的天資(先天的智力條件)沒有顯著差異,也在同樣的學校教育環境里學習,但最后所取得的成績差異很大,發展的狀況也很不平衡。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這里面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但是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否保持了一致性,是否形成了合力,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我看到大多數發展良好,成績優異的學生,除了優質的學校教育的因素以外,他們都擁有一個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家庭教育的氛圍,而且做到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理念一致,密切配合。
這些年來,我看到了許多在學習生活的孩子們成功的事例,也看到了一些失敗的個案,因此,在這一屆學生剛剛升入初中的時候,我想有必要在培養孩子成才在順利完成初中學業的問題上,形成學校和家庭共同的認識以及默契的合作,我認為這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和走向成功都是十分必要的。為此今天我在這里向家長提出以下三點建議,供大家參考,如有不妥之處,也請提出批評和指正。
第一個建議:家長要關心孩子的全面發展,力爭使孩子做到品學兼優
第二個建議: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幫助孩子提高心理素質。
第三個建議:家長要以身作則,不斷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和能力
我從第一個建議說起:家長要關心孩子的全面發展,力爭使孩子做到品學兼優
在現行的升學和就業制度下,我們往往特別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這對于孩子未來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我們的培養目標是“著眼于未來,著力于素質”,做“志向高遠,素質全面,基礎扎實,特長明顯”的一代新人。
我們的老師們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經常會提到“××人”這個概念。什么是××人?或者說××人的內涵是什么?我認為××人的要求對教師來說就是要德才兼備,對學生來說就是要品學兼優。
只有做到了品學兼優,德才兼備才能在學校的學習和未來的工作中處于優勢地位,受到廣泛的,取得事業的成功。
作為學校來說,如果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就是對學生的未來不負責任,就會損害學生的長遠利益,況且我們所看重和期待的優異的學習成績其實也是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一種必然結果,也就是說,如果單純抓學習,成績反而上不去,因為影響學習成績的因素很多。一般來說,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往往都有遠大的目標和抱負,具有勤奮、好學、頑強、刻苦、學習習慣好、方法得當等等這樣一些共性特點。
我們有一位97年畢業的學生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他是個男孩子,初、高中六年都是在這里度過的,高中畢業時被學校保送去了清華,5年后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且獲得了美國杜克大學生物系給的唯一一名中國學生全額獎學金直讀博士。
我第一次認識這個學生是在他上初二的時候,年級召開優秀學生座談會,談學習的經驗體會。他在發言的時候提到有一次去自由市場,看到了一件玩具,于是想到了這個玩具的功能是利用了物理里面的哪條原理,當時聽了他的發言我很吃驚,想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很多人在這個年齡還只知道好玩、看熱鬧,他居然能有這樣的聯想很不一般。后來我一直關注他,知道他在全年級幾乎每次考試都排第一,成績很好。
初中畢業的時候他被保送到本校高中,上了高中以后,我又陸續發現了這個孩子的一些過人之處。
比如,無論是我讓他寫一篇升旗儀式的講話還是學習經驗總結或者是大會發言,他交上來的稿子都不用改一個字,甚至標點符號都不會錯,如果交辦什么事情給他,無論大小,甚至交一張照片他都一定會在規定的時間交上來,從來不忘事。而在我們的同學中,忘了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匯。他的語文老師說,每次上語文課,只要老師讓查字典,大家的目光一定會齊刷刷的投向他,因為上語文課他肯定會帶上字典。這個孩子做事的認真、嚴謹和高標準給所有教過他的老師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班主任還跟我講過這樣一個細節。當時八中的教學樓還是舊式的兩層樓,樓里沒有衛生間,要擦桌椅、洗抹布只能到樓下的水池,每天早上他從家里帶兩塊抹布,有一塊在樓下投濕,到教室后先用濕的擦一遍,然后再用干布抹一遍,就開始坐下看書了,他的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都很強,還會幫同學修自行車。
在高中階段,這個同學依然保持了在全年級的領先地位,次次考試幾乎都拿第一,后來我找到他的父親,想更深入的了解一下這個孩子的成長環境。于是我知道了這個學生的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自己的事業很成功,他們的教子目標是先做人,后做學問,這一點和學校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
他們在教育子女方面很用心也很注意方法,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這么幾件事
第一,要求孩子艱苦樸素。
不下飯館,不吃零食,不穿名牌,不比吃穿用。孩子的書包、塑料鉛筆盒用了七、八年都舍不得換。小學中學十二年,沒吃過一次就在家門口的麥當勞,已成為他的同學和家長認為不可思議的事。他的父母認為學生就要當窮學生,既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又抵制不良風氣,同時不分心,能促進正確的全面發展。
第二,是讓孩子明確學習是獨立的腦力勞動。
他們要求孩子對課內知識、作業的問題不依賴別人,有問題自己找書本、找詞典、找筆記、找課堂聽講,十二年就是這么過來的。逼他課上高度集中精神聽講,逼他獨立思索,逼他千方百計獨立解決問題,相信他,也讓他相信自己。我想到現在我們有些家長比較依賴請老師補課,上輔導班,有些時候這樣做適得其反,越補課越在上課時不好好聽講。去年中考區8000多名畢業生中前30名里我們有10名占了1/3,在全區前10名學生中我們有6名,這些學生幾乎都認為沒必要上輔導班,他們認為只要平時認真聽講,不打折扣地上課。跟著老師走,就足夠了,要充分利用課堂。10月12日我在北京日報上還看到了這樣一條消息,《北京市2004年度義務教育教學質量報告》中的調研數據顯示補課與成績并不成正比,孩子的成績隨家庭藏書量以及學生對自己的教育期望的增加而上升,那些每天閱讀一定量的書籍,堅持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與家人經常交流學習情況的學生,各科的學業都高于不具備上述條件的學生,并且差異顯著。
第三,是生活上讓他逐漸全面獨立。
他們和孩子從小就約定凡是孩子能做的事家長絕不代替,從洗衣服,做飯到打掃衛生都自己干。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就承擔起全樓收水、電費的工作。從查表、記數、算賬、收費、找零錢、交銀行一個人全包。開始鄰居嫌他小,怕他弄錯,還要復查,后來就放心了,他一直做了10年。我想這種生活上的獨立和認真的態度也一定會遷移到學習上。
現在我們有些家長為了孩子學習好,幾乎代替做了一切,關心的無微不至,結果是使孩子養成了懶惰的毛病。這種生活上的懶惰也會遷移到學習上。去年西城區教研部門在分析中考成績的時候也提到有相當數量的學生一遇到難題就放棄,不愿意動腦筋。
第四,是嚴格要求,要真嚴格。
他父親說有一次晚上11點了,發現孩子媽媽正在洗他的襪子,而他早已睡著了,于是二話沒說,拿起洗好的襪子就從三樓的陽臺上扔下去了,然后把他叫醒,穿上衣服,打著手電到樓下草叢里去找,整找了半個多小時,回來以后重新洗好襪子再睡。他媽媽曾經想下次再嚴要求,這次這么晚就算了吧,但父親堅持這么做,他說這一次就教訓了他,自己答應的事就一定要兌現,不能含糊。
我聯想到這個孩子不忘事的特點,我覺得一個人做事的責任心就是這么培養起來的,小中見大,小事做的漂亮,大事才能做好。
由此我想到如果我們想要孩子有個好成績,就直奔主題,只盯著學習反而可能會離目標越來越遠,學校和家庭、老師和家長只有共同關注,并且很好的解決了學生的學習目標、動力、態度、習慣、方法和毅力等一系列問題,最后才能看到好的學習成績。
去年暑假里,我偶然碰到一位初三畢業生的家長,她的孩子中考考了555分,已經上了本校高一的實驗班。在閑談中,孩子的母親告訴我這樣一件事,非典時期大家都不能到校上課了,這個孩子當時正好趕上初一的第二學期,他在家里仍然每天都按照在學校上課的作息時間一節45分鐘,休息10分鐘以后再回到書桌前,上午四節,下午三節,一直堅持到復課,結果復課以后成績大幅度躍升。
去年10月8日,我在北京青年報介紹第七屆北京十大杰出青年候選人的報道中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周云帆。文章中說,周云帆是全國青聯常委,199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回國后,與他人共同創辦中國人網站。2000年任搜狐公司總經理兼執行副總裁。2002年二次創業,成立空中網站,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公司入選第五屆中國100強科技企業,2003年和2004年兩度被評為“中國新經濟年度人物,今年30歲。
周云帆是90年代初的畢業生,我記得90年開亞運會的時候他正在上高中,因為參加團體操的排練,學校經常要停課,每逢在體育場外等候合練的時候,許多同學都在那兒聊天,打撲克,我發現周云帆每次都捧著一本英語書專心的看,絲毫不受周圍喧鬧氣氛的影響,后來他上了清華又到美國留學,現在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不久前還向學校捐贈了15臺筆記本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