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所得稅
本章內容非常復雜,建議在學習本章之前,應先學習《稅法》中企業所得稅部分,應當知道納稅調整的有關知識。本章核心問題是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關鍵點在于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預習階段重點關注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及暫時性差異。
1、資產的計稅基礎及暫時性差異
資產的計稅基礎就是站在稅法的角度看資產,資產的減少會形成費用或損失。
資產的賬面價值是按照會計準則該項資產可以作為費用或損失在以后列支的;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按稅法規定該項資產可以作為費用或損失列支的,即資產的計稅基礎=未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
資產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不同產生的差異屬暫時性差異,根據暫時性差異對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的影響,分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1)資產的賬面價值小于計稅基礎,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資產按會計準則作為費用或損失列支的小于按稅法規定作為費用或損失列支的,就意味著會計上少計了費用或損失會使稅前會計利潤增加,那么未來期間由稅前會計利潤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就要納稅調減,從而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2)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資產按會計準則作為費用或損失列支的大于按稅法規定作為費用或損失列支的,就意味著會計上多計了費用或損失會使稅前會計利潤減小,那么未來期間由稅前會計利潤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就要納稅調增,從而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2、負債的計稅基礎及暫時性差異
負債的計稅基礎就是站在稅法的角度看負債。
負債從產生到償還不影響到損益,那么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相等;如果負債從產生到償還影響到損益,那么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同。
負債的計稅基礎=賬面價值-未來期間按照稅法規定可予稅前扣除的金額
比如企業因有些事項確認的預計負債,如果稅法規定無論是否實際發生均不允許稅前扣除,即未來期間按照稅法規定可予稅前扣除的金額為0,那么負債的計稅基礎和賬面價值相同;再如因按稅法規定預收的款項允許稅前全額扣除,即已計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所以在以后年度減少預收賬款確認收入時,由稅前會計利潤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將其扣除,那么負債的計稅基礎=賬面價值-未來期間按照稅法規定可予稅前扣除的金額=0
(1)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負債的計稅基礎=賬面價值-未來期間按照稅法規定可予稅前扣除的金額,負債的計稅基礎小于賬面價值,那么未來期間按照稅法規定可予稅前扣除的金額肯定大于0,那就是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2)負債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同理若負債的計稅基礎大于賬面價值,那么未來期間按照稅法規定可予稅前扣除的金額肯定小于0,那就得交稅,形成的是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四)會計政策、會計估計和差錯更正+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
這兩章其實講的就是一種方法,其根基在于前面各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問題。
1、會計政策、會計估計和差錯更正
首先要能區分哪些屬于會計政策變更哪些屬于會計估計變更。注意會計政策變更能夠確定會計變更累積影響數的應通過追溯調整法進行調整,調整事項涉及損益的,應通過“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核算。本期發現前期差錯涉及調整損益的,應通過“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核算。
2、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
要能區分調整事項與非調整事項。要熟練掌握調整事項的處理。調整事項涉及損益的,要通過“以前年度損益”科目核算(這一點要與會計政策變更相區分),涉及利潤分配調整的事項,直接在“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核算。重點掌握資產負債表日后訴訟案件結案與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期間的商品退回的處理。
(五)長期股權投資+企業合并+合并財務報表
本教材的精華所在,也是預習階段最頭疼的一塊?毓珊喜⒌钠瘘c是長期股權投資的確認和計量,終點為合并日或購買日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以后再編合并財務報表就是屬于合并財務報表的內容,企業合并是長期股權投資和合并財務報表的橋梁。
1、長期股權投資
建議在預習階段學完第三章存貨后直接跳過第四章長期股權投資,然后學習第五章固定資產。第四章長期股權投資應與第二十四章企業合并和第二十五章合并財務報表一并學習。
(1)初始計量
在預習前首先應注意根據今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準則,投資企業持有的被投資單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并且在活躍市場上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性投資已不屬于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范圍。
在預習時一定要區分形成控股合并的長期股權投資和形成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的長期股權投資,同一控制下不看公允找賬面(無論是合并方以支付現金、轉讓非現金資產或承擔債務方式作為合并對價還是合并方以發行權益性證券作為合并對價亦或者通過多次交換交易分步取得股權最終形成控股合并的都是如此),而非同一控制原則是付出對價的公允(與不形成控股合并的長期股權投資相同)。初始計量中重點區分下形成控股合并的長期股權投資和形成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的長期股權投資各自通過多次交換交易分布取得的股權形成控股合并的個別報表、合并報表的處理,其他沒有難點。
(2)后續計量
長期股權投資后續計量分為成本法和權益法。預習階段重點是權益法。權益法要理解其原理,它是在購買方基礎上形成的完全權益法。學好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核算需要重點關注三個調整:初始投資成本的調整、取得投資時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不一致對當期損益的影響的調整以及投資企業與其聯營企業、合營企業之間發生的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抵銷(包括順流交易和逆流交易)的調整。掌握好這三個調整,權益法核算自然也就沒問題了。
初始投資成本的調整較為簡單,關鍵是后兩項關于投資損益的確認。被投資單位個別報表中的固定資產是按賬面價值計提折舊、無形資產是按賬面價值攤銷,故其利潤表中的凈利潤是以其持有的資產、負債賬面價值為基礎持續計算的,而投資企業取得投資時,因是權益法核算,初始投資成本認的是公允價值,被投資單位有關資產、負債都是按公允價值為基礎確認的,固定資產按公允價值計提折舊、無形資產按公允價值攤銷,故其利潤表中的凈利潤是以其持有的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為基礎持續計算的,從而產生了需要對被投資單位賬面凈利潤進行調整的情況。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的抵銷是預習階段的難點,其實無論順流交易還是逆流交易,都是把兩個公司看成一個整體,把整體上不存在的項目按照持股比例消除。一定要注意消除的是未銷售的部分,因為已銷售的部分是實現的內部銷售損益。如果下一年未銷售部分均已銷售掉,則要把上年抵銷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轉回(注意持股比例)。初學者在預習時可分步進行理解,首先按持股比例確認投資收益,然后再考慮消除內部交易。難點在于投資企業有其他子公司需要編制合并報表時,應在合并報表中對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進行的調整,把握好長期股權投資實際代表的是享有的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投資收益實際代表的是被投資單位按公允價值持續計算的凈利潤中歸屬于投資企業的部分。這樣就好理解了。
2、企業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形成的企業合并是本章的重點與難點所在。
(1)企業合并成本與商譽的確定
非同一控制采用的是購買法,企業合并成本為付出對價的公允。企業合并成本大于購買日享有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為商譽,要反映在合并報表中,考試時可能讓我們算商譽。
(2)購買日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
應重點關注控股合并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的抵銷分錄,母公司長期股權投資與子公司所有者權益對沖,別忘了少數股東權益,一般是借方差額,為商譽;二般情況下貸方差額為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
(3)通過多次交換交易分布實現的企業合并
個別報表、合并報表的處理都應該非常清晰。個別報表維持原賬面價值不變,合并報表控制權發生改變,要對原投資重新計量。
(4)反向購買
反向購買其實掌握了原理以后非常簡單,對于企業合并成本和每股收益一定要會計算。企業合并成本就是購買方為取得被購買方控制權付出對價的公允,購買方為法律上子公司,被購買方為法律上母公司。每股收益的計算要站在法律上母公司的角度處理。
3、合并財務報表
(1)同一控制下形成的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形成的企業合并的處理
同一控制下形成的企業合并與非同一控制下形成的企業合并重點是合并日后的會計分錄的編寫。連續編制會計分錄時,上一年編制調整、抵銷分錄涉及到所有者權益項目的,本年都要換成這些項目的年初。
(2)內部交易的合并處理
內部商品交易的合并處理分是否考慮存貨跌價準備分別處理。如果不考慮存貨跌價準備,先抵銷年初存貨中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然后抵銷本期內部商品銷售收入,最后抵銷期末存貨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如果考慮存貨跌價準備,在抵銷存貨跌價準備時,先抵期初,再抵本期,最后抵差額。
內部固定資產合并處理分四步。先抵期初固定資產原價中未實現內部交易固定資產,然后抵期初累計多提折舊,再抵銷本期購入固定資產原價中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最后將本期多提折舊抵銷。內部無形資產交易比照固定資產處理。
內部應收款項計提壞賬準備的抵銷原則:先抵期初數,然后抵期初數與期末數的差額。
關注"566注冊會計師"微信,第一時間獲取真題答案、成績查詢等信息!
注冊會計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微信搜索"566注冊會計師"
注冊會計師QQ群: |
---|
相關推薦:
2015注冊會計師真題答案專題 ※ 權威答案解析 ※ 關注微信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