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綜合題 |
第 4 頁:綜合題答案 |
資料(二):
根據國家的產業政策,兆龍能源制定了相應的5年計劃,確立了“科學發展,再造兆龍,五年實現經濟總量翻兩番”的發展戰略。兆龍能源計劃在以下方面推進戰略變革:
第一,推進經營方式戰略性轉變。由主要依靠自主投資,向投資、并購重組等多渠道協同發展轉變。由專注生產型的企業向以生產為依托、營銷為主導的企業轉變。兆龍能源計劃積極研究境內外資本運作良機,選擇優良資產進行并購整合,包括:開發和收購國內新的煤炭資源,為兆龍能源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按照兆龍能源和兆龍集團雙方簽署的《避免同業競爭協議》,在時機成熟時,收購兆龍集團的相關優良資產。同時,兆龍能源將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煤炭資源和電力項目的開發和并購,實現國際化經營目標。此外,兆龍能源在條件成熟時還將考慮與國際大型礦業公司進行戰略合作,拓展業務發展領域。
第二,推進實施大銷售戰略。兆龍能源計劃不斷完善煤炭、電力、鐵路、港口、航運一體化模式。將優化銷售管理模式,加強重點區域的銷售力量,加快儲備煤炭基地、煤炭碼頭、航運船隊的建設,合理細分市場,完善銷售渠道,延伸銷售終端,構建兆龍能源煤炭大銷售網絡,提高市場競爭力。
第三,推進低成本戰略。兆龍能源計劃繼續推動各個板塊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的經營方式,優化治理結構和生產運營結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第四,推進安全發展戰略。兆龍能源一方面將持續關注生產運營的安全管理,另一方面將通過構建良好的公司治理體系有效控制決策風險、運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等主要風險。
第五,推進低碳清潔能源發展和科技創新戰略。兆龍能源將逐步實現向低碳清潔發展型企業的戰略轉型,努力成長為全球領先的低碳清潔理念倡導者、低碳清潔技術先驅者、低碳清潔能源供應者、低碳清潔產品生產者、低碳清潔服務提供者。同時,為持續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兆龍能源還將著眼于自身和用戶需求,開展針對性研發和創新,特別是加快生產環節的技術革新步伐,保持行業領先地位。
為實施前述發展戰略,兆龍能源需要大量資金。經測算目前兆龍能源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為8%,兆龍能源將結合自身發展狀況、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的發展狀況等因素,決定后續再融資的具體時間和方式,適時優化資本結構,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
資料(三):
兆龍能源董事會擬向2009年度股東大會提請審議如下3個議案:
1.兆龍能源2009年度利潤分配與公積金轉增股本預案
經北京陽明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北京陽明”)審計確認,兆龍能源2009年度實現凈利潤8,000百萬元。經審計確認的2009年末股東權益明細項目如下(百萬元):
股本 l0,800
資本公積 l,080
盈余公積 5,400
未分配利潤 90,108
鑒于兆龍能源的盈余公積皆為法定盈余公積且累計額已超過公司注冊資本的50%,故不再提取法定盈余公積,而按5%計提任意盈余公積。兆龍能源提取任意盈余公積后的凈利潤,加上年初未分配的利潤82,108百萬元,2009年末可供股東分配的利潤為89,708百萬元。
根據上述情況,兆龍能源2009年度利潤分配及公積金轉增股本預案為:以公司現有股本10,800百萬股為基數,向全體股東每l0股派發現金紅利2元(含稅),共計現金紅利2,160百萬元。同時以資本公積金向全體股東每l0股轉增5股,轉增方式為先以資本公積轉增,資本公積轉增完成后不足部分以盈余公積轉增。該轉增股本預案實施后,兆龍能源總股本增至16,200百萬股,增加5,400百萬股。
2.兆龍能源合并蘭州慧敏能源公司的方案
蘭州慧敏能源公司(以下簡稱“慧敏公司”)為國有獨資公司,主營電力和熱力生產和銷售。慧敏公司未經審計的2009年末總資產為l45百萬元、凈資產為l06百萬元,凈利潤為.14百萬元。兆龍能源董事會經與慧敏公司控股股東協商,擬以現金收購慧敏公司全部股權,收購價款以蘭州大潭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蘭州大潭”)進行資產評估的結果為準。該股權收購完成后,兆龍能源將解散慧敏公司,慧敏公司的全部資產和負債由兆龍能源承繼。
兆龍能源董事會擬在股東大會通過收購方案后,立即啟動收購工作,并自作出合并決議之曰起30日內通知債權人,不再進行公告,并依法辦向公司登記機關辦理相應的登記手續。
3.兆龍能源向全體股東配股方案
為募集收購非洲某國的煤炭資源所需資金,兆龍能源擬向全體股東配售股份,配股比例為每l0股配5股,配股價格為每股18元。兆龍集團已經明確表示,在股東大會通過增發方案后,將公開認配股份的數量。
為實施該配股方案,兆龍能源董事會已經與聯豐證券公司達成意向,由聯豐證券公司負責全額包銷本次所配售的股份。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