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習題 |
第 3 頁:答案 |
一、單項選擇題
1、D
【答案解析】正常標準成本是指在效率良好的條件下,根據下期一般應該發生的生產要素消耗量、預計價格和預計生產經營能力利用程度制定出來的標準成本。
2、C
【答案解析】在月末(或年末)對成本差異的處理方法有兩種:(1)結轉本期損益法,按照這種方法,在會計期末將所有差異轉入“本年利潤”賬戶,或者先將差異轉入“主營業務成本”賬戶,再隨同已銷產品的標準成本一起轉至“本年利潤”賬戶;(2)調整銷貨成本與存貨法,在會計期末,將成本差異按比例分配至已銷產品成本和存貨成本。所以選項C的說法不正確。
3、D
【答案解析】從具體數量上看,正常標準成本應大于理想標準成本,但小于歷史平均水平。
4、B
【答案解析】根據“直接人工效率差異=(實際工時-標準工時)×標準工資率”有:3000=(實際工時-標準工時)×6,解得:實際工時-標準工時=3000/6=500(小時)。變動制造費用效率差異=(實際工時-標準工時)×標準分配率=500×2.5=1250(元)。
5、A
【答案解析】制定理想標準成本的依據,是理論上的業績標準、生產要素的理想價格和可能實現的最高生產經營能力利用水平。這里所說的理想價格,是指原材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計劃期間最低的價格水平。
6、C
【答案解析】在制定正常標準成本時,把生產經營活動中一般難以避免的損耗和低效率等情況也計算在內,使之切合下期的實際情況,成為切實可行的控制標準。要達到這種標準不是沒有困難,但它們是可能達到的。從具體數量上看,它應大于理想標準成本,但又小于歷史平均水平,實施以后實際成本更大的可能是逆差而不是順差,是要經過努力才能達到的一種標準。所以選項C的說法不正確。
7、D
【答案解析】價格標準包括原材料單價、小時工資率、小時制造費用分配率等,由會計部門和有關其他部門共同研究確定。單位產品直接人工工時屬于用量標準。
8、D
【答案解析】固定制造費用效率差異=(實際工時-實際產量標準工時)×固定制造費用標準分配率=(2000-450×4)×8/4=400(元)。
9、D
【答案解析】根據題意可知,固定制造費用的標準分配率=3/2=1.5(元/小時)
(1)二因素分析法的計算結果為:
固定制造費用耗費差異=1424-1000×1.5=-76(元)
固定制造費用能量差異=1000×1.5-400×2×1.5=1500-1200=300(元)
(2)三因素分析法的計算結果為:
固定制造費用耗費差異=1424-1000×1.5=-76(元)
固定制造費用閑置能量差異=(1000-890)×1.5=110×1.5=165(元)
固定制造費用效率差異=(890-400×2)×1.5=90×1.5=135(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