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 |
第 3 頁:多選題 |
第 5 頁:計算題 |
第 6 頁:綜合題 |
第 7 頁:單選題答案 |
第 9 頁:多選題答案 |
第 11 頁:計算題答案 |
第 12 頁:綜合題答案 |
四、綜合題
1、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為“甲公司”)系上市公司,主要經營電子設備、電子產品的生產銷售,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7%,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除特別注明外,甲公司產品銷售價格為不含增值稅價格。
(1)甲公司2010年1至11月份的利潤表如下:
項目 | 1至11月累計數 |
一、營業收入 | 68 800 |
減:營業成本 | 51 600 |
營業稅金及附加 | 1 100 |
銷售費用 | 2 300 |
管理費用 | 6 600 |
財務費用 | 490 |
資產減值損失 | 0 |
加:投資收益 | 130 |
二、營業利潤 | 6 840 |
加:營業外收入 | 860 |
減:營業外支出 | 680 |
三、利潤總額 | 7 020 |
減:所得稅費用 | 1 600 |
四、凈利潤 | 5 420 |
(2)甲公司12月份發生的與銷售相關的交易和事項如下:
①12月2日,甲公司與A公司簽訂合同,向A公司銷售R電子設備200臺,銷售價格為每臺3萬元,成本為每臺2萬元。12月28日,甲公司收到A公司支付的貨款702萬元并存入銀行。
甲公司于2011年1月2日將200臺R電子設備發運,代為支付運雜費10萬元,同時開出增值稅專用發票,取得鐵路發運單。
、12月3日,甲公司向B公司銷售X電子產品2 500臺,銷售價格為每臺0.064萬元,成本為每臺0.05萬元。甲公司于當日發貨2 500臺,同時收到B公司支付的部分貨款150萬元。12月28日,甲公司因X電子產品的包裝質量問題同意給予B公司每臺0.004萬元的銷售折讓。甲公司于12月28日收到稅務部門開具的索取折讓證明單,并向B公司開具紅字增值稅專用發票。
、12月3日,甲公司與一家境外公司簽訂合同,向該境外公司銷售2臺大型電子設備,銷售價格為每臺60萬美元。12月20日,甲公司發運該電子設備,并取得鐵路發運單和海運單。至12月31日,甲公司尚未收到該境外公司匯來的貨款。假定該電子設備出口時免征增值稅,也不退回增值稅。
甲公司該電子設備的成本為每臺410萬元。甲公司對外幣業務采用業務發生時的即期匯率進行折算。2009年12月20日的市場匯率為1美元=7.27元人民幣,12月31日的市場匯率為1美元=7.25元人民幣。
④12月1日,甲公司與C公司簽訂一份電子監控系統的銷售合同。合同主要條款如下:甲公司向C公司銷售電子監控系統并負責安裝,合同總價款為936萬元(含增值稅稅額);C公司在甲公司交付電子監控設備時支付合同價款的60%,其余價款在電子監控系統安裝完成并經驗收合格后支付。
甲公司于12月5日將該電子監控設備運抵C公司,C公司于當日支付561.6萬元貨款。甲公司發出的電子監控設備的實際成本為520萬元,預計安裝費用為30萬元。
電子監控系統的安裝工作于12月10日開始,預計2011年1月10日完成安裝。至12月31日已完成安裝進度的60%,發生安裝費用20萬元,安裝費用已以銀行存款支付。假定甲公司設置“安裝成本”科目歸集該銷售合同相關的成本費用。
、12月31日,經獨立的軟件技術人員測量,甲公司為E公司開發設計專用管理軟件的完工程度為70%。
該專用管理軟件的開發協議系當年11月25日簽訂,合同總價款為480萬元。甲公司已于11月29日收到E公司預付的350萬元合同價款。軟件開發工作于12月1日開始;至12月31日甲公司已發生開發費用280萬元,記入“生產成本——軟件開發”科目;預計完成該軟件開發尚需發生費用100萬元。假定不考慮相關稅費。
⑥12月1日,甲公司采用視同買斷方式委托F公司代銷新款Y電子產品600臺,代銷協議規定的銷售價格為每臺0.2萬元。新款Y電子產品的成本為每臺0.15萬元。協議還規定,甲公司應收購F公司在銷售新款Y電子產品時回收的舊款Y電子產品,每臺舊款Y電子產品的收購價格為0.02萬元。甲公司于12月3日將600臺新款Y電子產品運抵F公司。假定按照協議,F公司未銷售出去的商品可以退回給甲公司。
12月31日,甲公司收到F公司轉來的代銷清單,注明新款Y電子產品已銷售500臺。12月31日,甲公司收到F公司交來的舊款Y電子產品200臺,同時收到貨款113萬元(已扣減舊款Y電子產品的收購價款)。假定不考慮收回舊款Y電子產品相關的稅費。
、12月29日,甲公司銷售X電子產品30 000臺,新款Y電子產品18 000臺,貨款6458.4萬元已全部收存銀行。X電子產品的銷售價格為每臺0.064萬元,成本為每臺0.05萬元;新款Y電子產品的銷售價格為每臺0.2萬元,成本為每臺0.15萬元。
(3)甲公司在12月進行內部審計過程中,發現公司會計處理中存在以下問題,并要求公司財務部門處理:
、2010年9月12日,甲公司與G公司就甲公司所欠G公司貨款400萬元簽訂債務清償協議。協議規定,甲公司以其生產的3臺電子設備和20萬元現金,一次性清償G公司該貨款。甲公司該電子設備的賬面價值為每臺80萬元,市場價格和計稅價格均為每臺100萬元,甲公司向G公司開具該批電子設備的增值稅專用發票。
甲公司進行會計處理時,按電子設備的賬面價值、應負擔增值稅以及支付現金與所清償債務金額之間的差額確認為營業外收入。其會計分錄為:
借:應付賬款 400
貸:庫存商品 24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51
銀行存款 20
營業外收入 89
、2010年12月6日,甲公司與H公司簽訂資產交換協議。甲公司以其生產的4臺電子設備換取H公司生產的5輛小轎車。甲公司該電子設備的賬面價值為每臺26萬元,公允價值(計稅價格)為每臺30萬元。H公司生產的小轎車的賬面價值為每輛10萬元,公允價值為每輛24萬元。雙方均按公允價值向對方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
甲公司取得的小轎車作為公司領導用車,作為固定資產進行管理,甲公司預計該小轎車的使用年限為5年,預計每輛凈殘值為0.4萬元,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假定該項交易不具有商業實質。(假定小轎車增值稅可以抵扣)
甲公司進行會計處理時,對用于交換的4臺電子設備,按其公允價值作為銷售處理,并確認銷售收入。其會計分錄為:
借:固定資產 140.4
貸:主營業務收入 12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20.4
借:主營業務成本 104
貸:庫存商品 104
③2010年12月1日,甲公司與J公司簽訂大型電子設備銷售合同,合同規定甲公司向J公司銷售2臺大型電子設備,銷售價格為每臺500萬元,成本為每臺280萬元。同時甲公司又與J公司簽訂補充合同,約定甲公司在2011年6月1日以每臺515萬元的價格購回該設備。合同簽訂后,甲公司收到J公司貨款1 170萬元,大型電子設備至12月31日尚未發出。甲公司保留了該設備的繼續管理權,且能夠對該設備實施有效控制。
甲公司進行會計處理時,確認銷售收入并結轉相應成本。其會計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 1 170
貸:主營業務收入 1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70
借:主營業務成本 560
貸:庫存商品 560
、2010年6月20日,甲公司被K公司提起訴訟。K公司認為甲公司電子設備所使用的技術侵犯其專利權,請求法院判決甲公司停止該電子設備的生產與銷售,并賠償400萬元。
2010年12月3日,法院一審判決甲公司向K公司賠償300萬元。甲公司不服,認為賠償金額過大,于12月4日提出上訴。至2010年12月31日,法院尚未做出終審裁定。甲公司代理律師認為最終裁定很可能賠償200萬元。
甲公司對該事項未進行會計處理。
(4)除上述交易和事項外,甲公司12月份發生營業稅金及附加80萬元,銷售費用200萬元,管理費用800萬元,財務費用45萬元,投資收益10萬元,營業外收入50萬元,營業外支出10萬元。
(5)經稅務機關核定,甲公司2010年全年應交所得稅的金額為1 500萬元。
假定:甲公司分別每筆交易結轉相應成本;分別每筆外幣業務計算匯兌損益;本題中不考慮暫時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
要求:
(1)對資料(2)中12月份發生的交易和事項進行會計處理。
(2)說明資料(3)中內部審計發現的會計處理差錯之處,并編制更正的會計分錄。
(3)對資料(3)中內部審計發現的未處理事項進行會計處理。
(4)編制甲公司2010年度的利潤表。
利潤表
編制單位:甲公司 2010年度 單位:萬元
項目 | 本期金額 |
一、營業收入 | |
減:營業成本 | |
營業稅金及附加 | |
銷售費用 | |
管理費用 | |
財務費用 | |
資產減值損失 | |
加:投資收益 | |
二、營業利潤 | |
加:營業外收入 | |
減:營業外支出 | |
三、利潤總額 | |
減:所得稅費用 | |
四、凈利潤 |
項目 | 本期金額 |
一、營業收入 | 76 078.4 |
減:營業成本 | 57 326 |
營業稅金及附加 | 1 180 |
銷售費用 | 2 500 |
管理費用 | 7 400 |
財務費用 | 542.4 |
資產減值損失 | 0 |
加:投資收益 | 140 |
二、營業利潤 | 7 270 |
加:營業外收入 | 850 |
減:營業外支出 | 890 |
三、利潤總額 | 7 230 |
減:所得稅費用 | 1 500 |
四、凈利潤 | 5 730 |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