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審計抽樣
1.關于信賴不足風險的特征,以下說法中,恰當的是( )。(教材P140/8.1)
A.根據抽樣結果對實際存在重大錯報的賬戶余額得出不存在重大錯報的結論
B.根據抽樣結果對實際不存在重大錯報的賬戶余額得出存在重大錯報的結論
C.根據抽樣結果對內控制度的信賴程度高于其實際應信賴的程度
D.根據抽樣結果對內控制度的信賴程度低于其實際應信賴的程度
【答案】D
【解析】選項A描述的是誤受風險;選項B描述的是誤拒風險;選項C描述的是信賴過度風險。
2.如果注冊會計師擬定在審計抽樣中對總體進行分層,其主要目的是( )。 (教材P143/8.2)
A.減少樣本的非抽樣風險
B.有效計量抽樣風險
C.降低每一層中項目的變異性,重點審計比較重大的項目,并減少樣本規模
D.遵循隨機原則選取樣本
【答案】C
【解析】分層是將一個總體劃分為多個子總體的過程,目的是降低總體項目的變異性,在抽樣風險沒有成比例增加的前提下減小樣本規模。(教材P143)
3.注冊會計師在定義抽樣單元時,下列表述中,恰當的有( )。
A.在控制測試中,抽樣單元通常能夠提供控制運行證據的一份文件資料、一個記錄或其中一行(P151)
B.在細節測試中,抽樣單元可能是一個賬戶余額、一筆交易或交易中的一項記錄,甚至是每個貨幣單元(P161)
C.在細節測試中,抽樣單元就是指認定層次的錯報金額
D.抽樣單元是指構成總體的個體項目,抽樣單元可能是實物項目,也可能是貨幣單元(P143)
【答案】ABD
【解析】選項A正確, 請見P151在控制測試中抽樣單元的定義;選項B正確, 請見P161細節測試中抽樣單元的定義;選項D正確,請見P143審計抽樣中對抽樣單元的定義。選項C不正確。
4.注冊會計師在控制測試確定樣本規模時,無需考慮的因素是( )。 (教材P155/8.3,表8-4)
A.可接受的信賴過度風險
B.預計總體偏差率
C.總體變異性
D.可容忍偏差率
【答案】C
【解析】控制測試的對象是測試控制活動的運行是否有效,控制測試的總體沒有變異性。請見教材P145表8-1、教材P155表8-4。
5. 以下對控制測試或細節測試的總體的設計中,不恰當的是( )。 (教材P143/8.2、 P151/8.3)
A.如果測試用以保證所有發運商品都已開單的控制是否有效運行,注冊會計師應將所有已發運的項目作為控制測試的總體
B.如果測試采購合同授權審批控制運行是否有效,可以將一年中前10個月的控制活動作為控制測試的總體
C.如果測試應付賬款的高估,注冊會計師應將應付賬款清單作為細節測試的總體
D.如果測試應付賬款的低估,注冊會計師應將后來支付的證明、未付款的發票、供貨商的對賬單、沒有銷售發票對應的收貨報告,或能提供低估應付賬款的審計證據的其他總體作為細節測試的總體
【答案】B
【解析】選項B的不恰當。從總體項目涉及時間來看,如果對某一控制活動在財務報告期間是否有效運行做出結論,總體應包括來自整個報告期間的所有相關項目,本例中應當將測試的時間截止到財務報表日。
6.A注冊會計師負責對甲公司2012年度財務報表進行審計。在針對存貨實施監盤時,A注冊會計師決定采用概率比例規模(PPS)抽樣方法實施抽樣。甲公司的存貨包含1000筆明細賬戶,賬面總金額為2000000元。
假設A注冊會計師選出150個樣本項目,在進行測試后發現兩個錯報,一個是賬面金額為100元的明細賬戶中有50元的高估錯報;另一個是在賬面金額為2000元的明細賬戶中有600元的高估錯報。A注冊會計師利用樣本錯報的相關信息計算總體錯報上限。在誤受風險為5%的情況下,泊松分布的MFx分別為:MF0=3.00,MF1=4.75,MF2=6.30。
要求:
(1)針對上述事項,計算總體錯報的上限。
(2)根據所計算的錯報基本界限,評價總體是否存在重大錯報?是否需要擴大測試范圍?
【答案】
針對要求(1):
總體錯報上限=基本界限+第一個錯報所增加的錯報上限+第二個錯報所增加的錯報上限
基本界限=2000000×3.0/150×1=40000(元);
第一個錯報所增加的錯報上限=2000000×(4.75-3.0)/150×(50/100)=11666.67(元);
第二個錯報所增加的錯報上限=2000000×(6.30-4.75)/150×(600/2000)=6200(元)。
總體錯報上限=40000+11666.67+6200=57866.67(元)。
針對要求(2):
注冊會計師推斷的總體錯報上限大于基本界限,即:
57866.67﹥40000
說明所測試的存貨總體中存在重大錯報,注冊會計師應當擴大樣本規模。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