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貨幣轉化為資本
(一)貨幣與資本的區別
資本是投人流通和周轉過程,購置資源、組織生產從而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最初總是表現為一定數量的貨幣。但是,貨幣本身并不是資本。作為商品交換媒介的貨幣與作為資本的貨幣,是有根本區別的。這種區別表現在:
(1)流通公式不同: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一貨幣一商品(W-G-W)。資本流通公式是貨幣一商品一貨幣(G一W一G')。
(2)流通中貨幣的職能不同:在商品流通中,貨幣(G)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執行著流通手段的職能;在資本流通中,貨幣更主要的是增殖的手段,即獲得剩余價值的手段。
(3)流通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公式表明,商品生產者為買而賣,生產者最終的目的是獲得流通以外的使用價值,滿足自己的需要。資本流通公式是:G—W—G'。這里,G'=G+AG。AG是價值增殖額。也就是說,貨幣發生了價值的增殖,這時的貨幣已轉化為資本。因此,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
(二)勞動力的買和賣
1.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
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所運用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以下兩個基本條件:
(1)勞動者有人身自由,有權支配自己的勞動力,從而能把自己的勞動力當做商品來出賣。
(2)勞動者沒有足夠的生產資料,為了謀取生存或發展必需的條件,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2.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
勞動力商品與一般商品一樣,同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具體地說,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資料的價值:
(1)維持勞動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2)勞動者養活其家屬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3)勞動者所必要的教育和培訓費用。
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而勞動能創造價值。因此,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的特殊性在
于它足價值的最終源泉,它不僅能創造出勞動力商品本身的價值,而且能通過與生產資料的結合創造出比勞動力商品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