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下鄉政策,沒有公車,有的人不愿去怎么看?
【題干完善】自公車改革實施以來,“圍著輪子轉,隔著玻璃看”式走馬觀花的下鄉走訪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開展政府購買服務或集中調配車輛的形式,提高了公車的利用率。但個別地方干部抱怨申請不到公車,或車補不到位等,出現了“沒公車不愿下鄉”“盡量少下鄉”的情況。對此,你怎么看?
【測評要素】綜合分析
【答題要點】
1、為黨政干部,下鄉調研是一項基本工作內容。是干部了解當地情況和群眾生活的最重要抓手。因為沒有公車就產生消極懈怠情緒這種現象,我們必須重視起來。
2、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第一個是保障缺失。基層的情況很復雜,尤其是廣大農村。基層干部下鄉到某些地方解決問題,特別是要到邊遠的農村去,是有很多實際困難的。僅僅從經濟上賬算,發放公車補貼并不能解決問題。比如,下鄉費用超過了當月車補,還能否報銷;比如,到公共汽車到不了的地方下鄉,是不是該一些保障等。第二是考核缺失。第三個是獎勵缺失。當然,公車改革后,出現沒公車不下鄉的現象,從本質而言這是車改過渡期的表現,是車改向縱深處發展需要經歷的過程。
3、因此,要最大程度地激發現有公車和車補的效用。調配使用公車的過程中,不能以“服務領導”為條件,要提高公車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出臺政策,鼓勵社會車輛參與到車改過程中,以此彌補公車數量不足的狀況。更需要加強領導干部的思想建設,使領導干部端正思想、擺正態度,那么才能解決公車跟下鄉之間的矛盾。同時完善相關考核以及獎勵和保障措施。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