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多家媒體報道,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20日在天津表示,中國每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時下,各地的城鎮化、旅游開發非常迅猛,這本是值得推崇的好事。可由于有的地方政府存在一定的操作失當,理解簡單化,還是帶來了不少發展隱患。比如有的地方旅游發展陷入了急功近利思維,只顧賺錢,忽視了文化和生態建設,讓村落文化遭到巨大毀滅。還有的地方官員熱衷于將城鎮化當做政績工程、“造城運動”,缺乏對農村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新城鎮建起來了,兜里有錢了,農村村落、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卻受到毀滅性摧殘。
村落是積累數千年而形成的發展風貌,富有文化底蘊、歷史底蘊,有的村落還是重大社會發展和社會事件的見證者,是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比如山西平陸的地窨院,是在黃土地上挖掘出來的居住空間,是由人類早期穴居發展演變而來的,“地窨院已經流傳了4000多年,是中國古代居住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說它們是活著的文物和活化石都不為過。而今消失殆盡,這是一個無法用金錢來估量的文化損失。深而言之,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群眾的經濟收入水平、幸福指數,如今,群眾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和歷史家園受到了破壞。我們付出的代價還是有點高,我們的精神損失還是有點大。
想到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污染、空氣污染以及水污染,已經讓很多地方的發展成為“負發展”、“得不償失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環境災難。如果當下的村落仍然大量流失,就算是我們的城鎮化和旅游戰略,能得到推進,但讓文化承受了巨大損失,誰能說這種冒進的發展不是一種“失衡的經濟戰略”、“粗魯發展觀”呢?沒有了文化底蘊支撐的發展,更容易成為“沒有根基的經濟發展大廈”,隱藏著很多危機,信仰缺失、溫情流失、生態斷裂等。這些話絕非虛妄。
這就要求各級政府的城鎮化和旅游戰略一定要循序漸進、穩扎穩打、實事求是,要有扎實的文化發展和生態發展意識,在發展戰略踏實推進的同時,也讓農村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傳承。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包容歷史文化生態和村落生態,讓“生態”在時間中自己改善自己。其次,各地應樹立前瞻性的村落文化保護意識,制定科學的保護標準和名錄,正如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表示,“要建立科學的分類體系和確認標準,盡快選定首批名錄”。相關發展戰略的制定者和實施者都靜下心來,下大力氣,不急不躁,就像保護文物一樣,讓典型村落得到最大化保護,讓科學發展觀得到扎實的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