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內地游客夫婦讓自己的幼兒在香港街頭小便,被香港年輕人拍照,由此引發的沖突不僅造成路人圍觀,還在網上引起激烈討論。許多內地網友力挺年輕夫妻,對另一方大加痛斥。這條新聞在網絡上不斷升溫,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辯論熱潮。針對這一熱點事件,專家特在此進行了理性的分析。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可是對事物的判斷,離不開情理法三字。從現場視頻來看,這對年輕夫婦本心并不想這樣,只因排隊上廁所的人太多,兒子等不及了,才讓他在街邊便溺,母親則用尿不濕接著。一些細節也增加了人們對年輕夫婦的同情,比如在爭吵中,年輕媽媽還不忘把尿不濕裝進垃圾袋提著。相較而言,香港年輕人的行為則顯得過激,不僅對著正在小便的幼童拍照,還拽住嬰兒車不讓年輕夫婦離開。
文明不僅是對人性的約束,也源于對人性的尊重。譬如不得隨地大小便,之所以要約束這種個人行為,就是為了照顧多數人的利益。但同時,多數人的利益也并非絕對至上,在一些情況下,多數人的利益理應為弱勢人群讓路。所謂尊老愛幼,體現的就是這一原則。文明理當照見人性,否則文明就失去了根本,成為虛無空泛的道德指標,乃至走向文明的反面。
在香港便溺事件中,人們看到的只有本地青年近乎野蠻的道德指控,卻沒有見到他們對嚎啕大哭的孩子有絲毫的人性溫情。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地方。不過,部分香港人對內地游客感到不滿,其實并不是無名之火。內地旅客在港澳和國外的旅游時,留給當地人群的印象就是不文明,不守規。這對夫婦固然值得同情,畢竟也有不當的地方。比如,他們若能盡量找個偏僻場所,或向本地人士求助,后來的事情可能就不會發生。撇開這一事件,一些內地游客在公共場所舉止不文明,也非個別現象。由此,就事論事之余,內地網友應反思這一事件發生的根源,以免同樣犯下矯枉過正的錯誤。
這起事件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不單是隨地大小便惹的禍,也可說是兩地部分人群價值理念分歧所致。這提醒我們,有必要增進雙方的溝通與理解,而不是各走極端。對于部分內地游客,要懂得“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道理;而對一些香港同胞來講,應多些善意提醒和包容,那種站在文明制高點上的斥責,只會增加彼此惡意,于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