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是“全國學生營養日”。經過兩年多的摸索,國家“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使中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生身體素質得到有效改善。但是這個“營養餐”不僅是3元錢那么簡單,其背后還面臨食堂建設、工人工資、運輸費用等多項群眾“看不見”的開支,讓不少地方政府感覺“力不從心”。同時,食品安全、資金安全保障機制、監督體系等建設也都亟待加強。
食堂設施簡陋,工勤人員待遇低留不住
“營養餐”運行初期,全國不少地區接連出現食品安全事件。為保證食品安全,貴州省兩年來探索了統一由學校食堂供餐的模式,有效減少了食品安全事件。教育部要求,從今年春季學期開始,營養改善計劃國家試點地區學校原則上應由學校食堂供應正餐。
但學校食堂建設、工勤人員工資等配套設施、政策成為各地政府的一大難題。
目前,廣西、貴州等地尚存在一定食堂缺口。貴州仍有不少農村學校使用教室改建的食堂或簡易小伙房。在許多農村學校,食堂面積太小,學生只能將飯菜端到教室就餐。農村電壓不穩,不少學校沒有配備發電機,突如其來的停電有可能導致學生停餐。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家試點縣都是經濟較為落后的縣,各學校食堂從業人員工資等由縣級財政承擔,確實加劇了地方財政負擔。”
據統計,目前貴州各縣按照就餐學生不低于1∶100的比例,基本配齊了學校食堂工勤人員,全省縣級財政為此投入的資金總量約6億元。
貴州省威寧縣教育局機關黨委書記蔡朝友說,縣財政為每名工勤人員每年發放1萬元工資和社保。這已是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即便如此,全縣每年為學校食堂工勤人員支付工資、社保就需2000萬元。而威寧縣是貴州最邊遠、最貧困的縣之一,財政十分困難。
工資低,也造成工人流動性較大,難以留住素質較高的工勤人員。許多學校老師不得不在上課之余,兼職食堂采購、出納等,擠占了不少教學精力。
補助資金成了“唐僧肉”,“黑手”伸向學生“飯碗”
“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后,大量的營養補助資金成為新的“唐僧肉”,一些學校行政人員、管理人員將“黑手”伸向了“營養午餐”。
2013年9月,網民舉報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佛鎮小學校長吳某截留私分學生營養餐,稱該校長一連三個學期私自做主截留私分小學生營養餐。相關部門調查證實,佛鎮小學校長吳某沒有按照上級的相關規定驗收營養餐數量,致使上一學年度該校所訂營養餐超額,并將超出部分分給了教師。
有相關法律工作者表示,當前營養餐資金出問題,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食堂經營管理人員勾結學校管理人員形成利益團體,二是通過虛列支出套取專項資金。
同時,許多地區在對營養改善計劃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審計時,也發現一些資金安全隱患。包括地方營養改善經費下撥緩慢、臨時挪用,過程管理存在漏洞,相關職能部門邊界不清晰等。
公務員考試行測題庫丨公務員題庫手機端丨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