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日,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站開通。公眾可通過網站進行器官捐獻志愿登記。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資源匱乏、來源混亂,一直是輿論關注的話題。據衛生部統計,中國每年有150萬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但只有約1萬人能夠完成器官移植,供需比例為1:150。而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平均器官供需比為1:20~30。其實,中國潛在捐獻者群體龐大,紅會調查顯示,72.4%的受訪者愿死后捐獻器官,僅6.8%明確表示不愿意。但目前,大多數試點省區市都沒有建立獨立的器官捐獻管理機構,甚至國家層面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也是去年剛剛成立,今年1月才正式運行,器官捐獻者捐獻無門。
中國極低的器官捐獻率成因復雜。在制度層面,中國尚未建立一套針對器官捐獻的合理法律體系,而對于器官捐獻流程本身,各地區制度不一,手續混亂。目前,各地開展工作依據的主要是2007年實施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然而,條例的規定十分籠統,不具備可操作性。在制度保障缺失的背景下,不僅開展器官捐獻的機構得不到經費上的保障,工作人員的招募、培養等工作持續下去也是困難重重。
從社會文化角度看,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保持身體完整的信念,成為阻礙人們捐獻器官的心理障礙。此外,西方人尊重自己捐獻器官的親屬,但在一些亞洲國家,比如日本,家人有權反對個人捐獻器官的決定。據在廣州地區的一項民調顯示,影響個人捐獻器官的主要因素,除了傳統觀念外,還包括對器官捐獻內容和流程的不了解,對所捐獻器官去向的不信任,以及經費補償和繁瑣的手續的不滿。
模擬題:中國每年都需要很多器官移植,但器官捐獻在中國卻舉步維艱,對此你怎么看?
參考解析:
我們國家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醫療資源稀缺的國家。隨著器官移植醫療技術的不斷成熟,器官移植能在很大程度上延續患者的生命或者為醫療科學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源。但我們國家器官移植的缺口巨大,遠遠不能滿足器官移植的需求。對于器官捐獻在我國開展的不好這一現象我是這樣看的。
生命是珍貴的,涉及到器官捐獻很多人都會抱著謹慎的態度。我認為器官捐獻之所以開展的不好是有一下原因的:
1、中國人傳統觀念的影響。“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我們在傳統上認為身體是父母給的,因此我們有義務去保存身體的完整,所以有很多人不愿意去捐獻自己的器官。
2、相關部門宣傳不到位。很多人對于器官捐獻的內容、流程、作用等了解甚少,或者說幾乎沒有渠道去接觸相關的知識。人們的不了解造成了人們不愿意去接受這一觀念。
3、器官捐獻程序不公開、繁瑣。程序的不公開導致了人們對這一事情的不信任,程序的繁瑣讓人們對器官捐獻望而卻步。
4、制度建設不規范,補償機制不到位。器官捐獻缺乏專業的人員進行專業的操作,甚至法律層面沒有明確的制度來規范和管理;對于捐獻人及家人的補償不到位,補償應包括適當的經濟利益和人文關懷。
針對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推進器官捐獻的進展。
1、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應該加強對器官捐獻的宣傳,通過科學且通俗易懂的方式讓人們來接受這一觀念,喚起全社會的關注,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器官捐獻的過程中來;
2、作為一個公民,我們每一個人應該逐步轉變自己的觀念,或者說從自身做起。樹立一種讓自己的生命可以在他人的身上延續的一種信念,是為了幫助他人也是為了自己的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如果每個人都能有這種想法那么器官捐獻便不是一個難題。
3、讓器官捐獻整個過程公開透明,接受主管部門和社會的監督。這樣是對愛心的更好的保護,也能獲得人們的信任。簡化器官捐獻流程,提高相應辦事效率,只有這樣才不會讓捐獻人有后顧之憂。
4、加強相關制度的建設,規范器官捐獻活動;招募專業的工作人員和成立專業的器官移植機構;同時應該建立相應的補償機制,比如建立相關基金來補償那些捐獻器官的人和其家屬;從道義上更應該對這些好人好事進行宣傳和鼓勵,對其家人進行社會關懷。
任何事情都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隨著人們的意識的增強和相關管理工作的規范,器官捐獻活動肯定會得到一個很好的發展。當然,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每一個人都首先應該從自身做起,去為器官捐獻奉獻自己的力量。
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