ü 熱點概述
近年來,中國農村戶籍學生比例一直維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今年為28.26%,近十年來首次跌破三成。
不僅是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北京農學院等多家農業類院校中,近年來農村生源比例也持續下滑,出現農村學生“上不來”現象。這一現象引起了廣泛的思考和爭鳴。
ü 相關評論
中國農業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招生辦辦公室周旭峰認為,目前統計農村生源主要依據是戶籍信息,不過有些農村戶籍學生不一定在農村中學讀書,而在農村中學讀書的學生中也有很多是非農戶籍。因此,簡單地以戶籍來判定農村考生比例減少是不準確的。此外,周旭峰還認為,越是農村的學生對涉農專業越敏感,對報考農業大學越有顧慮。因為在很多農村學生看來,考大學是為跳出農村。雖然農科專業就業率很好,但許多農村考生對農業大學并不“感冒”。
北京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王文章認為,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家財力充足,應在農村率先實行從小學至高中的12年義務教育。這樣既可以鞏固農村高中的入學率,向大學輸送更多合格的農村學生,又能逐步消除城鄉教育不公,遏制部分大學農村學生比例逐年下滑趨勢。
青島九中教師姜曉慧說,目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多集中于發達地區、大城市。一些大學在城市投放了大量的名額,而農村及不發達地區招生的名額很少。未來大學招生政策應適當進行調整,將招生名額適當向農村傾斜,以招收更多的農村學生到大學就讀。
中國農業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李洋認為,應加強對農村生源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支持。如政府承擔全部或部分費用對就業困難的農村生源高校畢業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或者開展優秀農村生源高校畢業生的推介活動,引導整個社會關注個體的能力和素質,促進就業過程中信息的公開,糾正“找工作就是拼爹、拼關系”等不良風氣。
有專家認為,“農村學生上農業大學比例減少是因為城鎮化進程加快,導致了農村人口及農村總體生源減少。不僅是農業大學,其他學校的農村生源比例也一樣會減少。”也有專家認為,眾多大學地處城市,在招生時不可避免地將更多名額分配給了當地,而地處偏遠的農村考生獲取的入學名額較少,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因此出現國內多所大學包括農業大學農村生源比例減少。
還有專家指出,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資助體系,包括“獎、助、減、免、貸”等多種形式。下一步,可減免涉農專業大學生的全部或部分學費,并發放生活補助或獎學金,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學生的經濟支持力度,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
ü 模擬題
農業大學本應該農村生源更多些,但是今年的比例數據進一步下降,生源占不到三成。談談你對這一現象的看法?
ü 參考解析
從整體來看,農業大學農村生源比例下降是現在大學農村生源下降的一個縮影。但是由于農業大學的專業、服務對象等的設置,農業大學的問題更值得我們重視。
我認為造成這一現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高考農村考生的減少。一是由于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很多農村當地的學校學生越來越少;二是非常多的農村學生通過寄宿制、跟隨務工父母等方式來到城市上學參加高考;三是很多農村考生因為各種原因在完成義務教育之后放棄高考。源頭人數的減少直接導致大學農村生源的下降。
第二,教育資源的聚集性導致資源分配不平衡。現在各種優秀的教育資源如師資、設備、輔導等等都向城市集中,越是偏遠的山區、農村教育資源越匱乏。這不可避免地導致農村高考生和城市高考生之間的差異,進而在高考分數、錄取比例上有所體現。
第三,經濟因素、就業因素導致很多農村學生放棄就讀大學。尤其是一些非重點類的農業大學,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就讀費用卻居高不下。在這種形勢下很多農家子弟望而生畏,放棄錄取機會。
針對這些問題,我認為有以下措施可以遏制農村生源比例下降的速度。
首先,教育的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尤其是義務教育的均衡,讓農村孩子能夠和城鎮孩子得到一樣的學校教育。在教師、設備等方面應更向農村傾斜,提升鄉村教育質量。
其次,從大學的方面看,一是由于很多大學地處城市,在發達地區、大城市投放的錄取指標比例過高。要合理平衡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招生規模,把多余的招生數量投放給不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二是推行真正意義自主招生,對學校實行進一步的、甚至完全的自主招生,對學生實行多元評價,校正農村家庭與城市家庭的孩子進行競爭的時候所處的教育環境的劣勢。
最后,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永遠不應該被時代所摒棄。農村學生上升的渠道越來越窄,這本身就是社會的不均衡,可能導致很多問題。所以經濟的發展之后要確保分配的公平,確保制度的完善,加大對農村孩子的助學支持、就業幫助,讓“拼爹”、“零就業”等詞匯成為歷史。
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