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背景:
2014年5月7日《河南商報》的一則報道如下:阿紫曾是一個90后美女鑒黃師,她有杜拉拉一樣的干練、知性,同時生活里又是一個愛洗衣服、會燒糖醋排骨的“軟妹子”。可最后,她還是選擇了辭職。不過直到離開,她也沒告訴男友自己的工作內容。
一時之間,網上關于這則新聞的討論不絕于耳。對此你怎么看?
時事觀點:
“黃色鴉片”對人的精神禍害不言而喻,雖屢屢嚴打仍“生生不息”,不僅線下有,線上更呈泛濫之勢。“鑒黃師”這個良心從業者的橫空出世,好比給人請了精神醫生,給病樹邀來了啄木鳥,給眼睛裝上了過濾器,為祛除社會沉疴舊疾發揮著巨大作用。鑒黃師雖如入殮師那樣,因為天天游走在人們心理排斥的灰色邊緣,而遭人躲避和忌憚,但社會卻越來越離不開他們。一個90后女孩能有這樣的勇氣,尤為令人欽佩。
然而,對于鑒黃師這一職業,尤其是年輕未婚女性擔任這一職業,卻并不能為社會普遍接受。而她們自己,也并沒有多少職業認同感,乃至對親人都諱莫如深。想想也是,一個青春花季女孩,每天徜徉在不堪入目的淫穢畫面之中,不受影響那是騙人的鬼話。雖有“久入鮑魚之肆而不聞其臭”之說,但還有“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古語。而現實中,又有多少年輕人因看黃片而身陷其中不能自拔,乃至跌落違法犯罪的深淵?即便真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堅定把持,但國人根深蒂固的偏見卻能殺人于無形,現實中就有如東莞女因“涉黃”而難嫁的斑斑事實為證。
凈化社會生態,需要人人參與。一個能允許各種職業存在空間的社會也才是成熟的社會,但必須清楚,不是什么職業什么人都可以做,不是所有良心事業誰都可以身體力行。鑒黃師的特殊性,注定了要對從事者有特別嚴格的準入要求。光有一腔熱血,抑或僅僅被高薪吸引,都不該成為入行的條件。對于女性鑒黃師,我們當然要給予掌聲,這是對她們在遭逢嘲諷與羞辱之后,還能繼續前行的鼓勵和支持,但掌聲代替不了現實,阿紫的悄然退場,迫使我們思考一個問題:誰來做、誰能做鑒黃師?
鑒黃師的出現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重慶。能成為鑒黃師,不僅要過專業培訓關,而且在性別、年齡和婚姻狀況等方面也有嚴格限制。正因如此,才能走到今天。而隨著時代發展,尤其網絡上的黃色泛濫,社會對鑒黃師的數量和質量需求將更為旺盛。如何讓他們有過硬的心理耐受力和后續行為免疫力,有良好的職業素養,這需要事前打好預防針,喂下免疫藥。但更要有一個嚴格的職業規范標準,尤其在婚姻狀況等方面要有準入門檻“過篩”,并且還要有心理疏導時刻為其保駕護航。病急亂投醫,或對社會總體有益,但如果拿個體為社會大多數“堵槍眼”,做職業道德“試驗場”,也是一種卑劣和自私。真正人性和可靠的做法,必須以將社會危害降到最低為前提。
公務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