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各省公務員考試 |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安徽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
河南 | 河北 | 湖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新疆 | 西藏 | 陜西 | 甘肅 |
黑龍江 | 遼寧 | 吉林 | 內蒙古 |
山西 | 寧夏 | 青海 | 深圳 |
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是對分析駕馭材料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言語表達能力的考試。
2.作答參考時限:閱讀資料40分鐘,作答110分鐘。
3.仔細閱讀給定的材料,然后按申論要求依次作答,答案書寫在指定的位置。
二、資料
1.新華網北京1月27日電(記者吳晶榮燕)教育部長周濟2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答記者問時指出,可以預見,中國經濟在未來幾年將持續快速發展,市場接收人才的形勢也會很好,這使我們“有信心”。周濟說,過去幾年,大學生就業問題已完成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中國建立了大學生就業體系。解決這一問題最根本的是經濟發展。近兩年研究生就業形勢好就與經濟高速、高質量的發展有密切關系。
他指出,大學生就業是中國政府和全社會關心的問題。中國高等教育在近年發展迅速,是非常重要的歷史進步,對中國民族振興和實現現代化都發揮重要作用。然而,中國大學生的數量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人才資源是國際競爭的最終競爭,人才質量最終決定現代化建設和國家的發展,所以大學生就業問題要引起高度重視。
2.《北京晚報》2005年4月22日報道,“如何從一名學生轉變為職業人?”“適合你的職業是什么?”“哪些因素妨礙了我們的成功?”近日,在北大的講堂上,管理咨詢專家潘誠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進行了一場生動的入職前培訓。
眼下正是應屆畢業生簽約的高峰期,所謂“金三銀四”,隨著簽約人數的逐漸增長,大學生如何轉換角色更好地適應職場,成了眼下簽約學子面臨的一個新問題。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338萬,調查顯示每年都約有兩三百萬畢業生邁入社會,可是有80%的人感到不適應本職工作,60%多的人有跳槽的打算,30%的人沒有職場規劃,僅有10%的人表示工作還算快樂。
潘誠指出,現在的大學生求職就業面臨四大問題:薪酬導向,哪錢多去哪;缺乏定位,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頻繁跳槽,30歲以下的年輕人平均7個月就要換一次工作;還有求職恐慌,職業壓力比較嚴重。
潘誠指出,美國和瑞典等地的大學生在入職和跳槽的時候都接受過正規的職業咨詢。而在中國,職業咨詢尚待開發。大學生從學校到社會經歷了從“精英”到“大眾”的轉變,再加上現在畢業生供過于求,很多畢業生難以接受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因而感到無法適應新的工作。要改變這種局面,大學生應當具備完整的職業素養并且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樣才能轉變自己的社會角色成長為一名出色的職業人。
3.新浪網曾經對大學畢業生進行過“找工作時首選什么?”的調查,在6070個參加者中,首選公司、企業的占59.14%;選政府部門、國家機關的占26.21%;“無所謂”的占8.57%;選擇個人自主創業的只占6.08%。另一項調查顯示,基礎教育階段大多數學校沒有為學生提供過職業生涯方面的教育,只有2.8%的學生表示對高考時填報的專業“非常了解”,只有12%的學生選擇專業是出于對專業的興趣。 不少學生走上社會時一片茫然,“我不知道想干啥”。這說明,我們的學校教育幾乎沒有把就業、創業納入自己的視野,大多數學生只是到大四時才考慮市場和就業,在升學和就業這樣人生的重大選擇上往往缺乏準備,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4.2003年深圳接收城市外高等院校畢業生超過1萬人。據深圳市人事局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高新技術企業及其他企業發展所必須的計算機科學技術、機械設計制造以及自動化、通訊工程、電子信息與技術,排在專業需求的前四位,共需4661人,占企業總需求的27.9%。其次是加入世貿組織后外向型企業所需要的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共需求2294人,占總需求的13.7%。深圳企業對畢業生的學歷需求也趨向合理。博士需求為443人,碩士需求為2419人,碩士以上學歷需求占總需求的17.1%。本科生需求為1.4萬人,占總需求的82.1%。本科以下學歷需求132人,占0.8%。從招聘情況看,公務員最受大學生的追捧。
5.有關媒體2004年2月報道,隨著高校擴招后的首屆學生畢業,今年我國高校有145萬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明年將增至212萬人,后年將達到250萬人。去年我國高校向社會輸送畢業生115萬人,研究生的初次就業率為95%,本科生為80%,而專科生的初次就業率僅為40%,這意味著52萬高校專科畢業中有20萬人在畢業時還沒有找到工作。今年的形勢更不容樂觀,供求總量失衡、結構矛盾突出,據估計,今年社會用人需求并沒有增加,總體上只與往年基本持平,但高校畢業生卻比去年增加30萬人。其中,專科畢業生超過70萬人,與去年相比增幅達40%。有關專家指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將是基層和中小企業,建議他們根據人才供需的總體形勢,盡快降低就業期望值。同時,有關部門要及早取消對學生就業的種種人為限制,為高校畢業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與此同時,高校畢業生就業也有不少有利的條件,預計今后5年,我國經濟將繼續以7%左右的速度增長,每年新增就業崗位將達到560萬以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高層次人才的需求量將會增加,這都有利于大學生就業。
6.據調查,目前大學生就業存在幾個比較突出問題。
就業率呈下降的趨勢。國家對大學畢業生取消統一分配派遣,實行自主擇業以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市區一學院今年到5月31日止,已簽就業合同或有就業意向的畢業生就業率約60%;2004年就業率為84.2%,2003年就業率為91%。市區一大學的畢業生就業率雖然稍高,但也呈略微下降的態勢。
就業渠道不暢。據對170名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調查,他們反映最多的問題就是對就業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他們呼吁學校、政府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門多聯系企業和用人單位,多提供就業信息。另外,信息網站缺乏全面、具體的信息,很多就業信息遲緩,影響畢業生就業。
實踐與理論缺乏緊密聯系。大學畢業生反映,現在很多企業(單位)都要求大學畢業生有一定的實踐經驗,有動手的能力。但是,現在的一些高等院校,注重了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實際工作技能的鍛煉和提高。
就業觀亟待改變。在被調查的大學畢業生中,仍有部分畢業生的就業觀念陳舊,期望值過高,不是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而是憑空想像,一步到位,理想化。再就是攀比、講條件,從而出現就業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