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各省公務員考試 |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安徽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
河南 | 河北 | 湖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新疆 | 西藏 | 陜西 | 甘肅 |
黑龍江 | 遼寧 | 吉林 | 內蒙古 |
山西 | 寧夏 | 青海 | 深圳 |
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學生就業而不是學生畢業
我國高校畢業大學生人數在不斷地增加,與此同時,我國每年城鎮新增勞動力1000萬左右,下崗登記800萬左右,農村向城鎮轉移勞動力1000萬左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和學校的一個突出問題,并且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學校必須要以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符合高等教育規律的新方式來解決,必須要有長效的機制來保證。
建立就業工作長效機制的關鍵是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新理念。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人才。合格與否,任務完成與否主要還是看高等學校培養的畢業生能否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被社會所認同和接受,即畢業生能否充分就業。大學的就業狀況和就業率直接推動著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引導教育教學改革方向、確定教育教學改革的內容。這就要求高等學校要特別關注和了解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和就業率,認真分析從就業狀況和就業率所反射出來的社會對學科專業建設、教育教學改革、學生素質拓展等的不同要求,及時地進行改革調整。學校要把學生就業狀況和就業率做為辦學的導向儀,做為教育教學改革試金石。
高等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高質量和社會需求兩者不可或缺。以本科學生為例,當年的專業招生人數基本是依據四年后社會需求而確定的。而這種對四年后的預測,由于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太快,往往形成巨大的落差。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對人才質量的評價也在變化。保證高等學校培養的學生既是高質量的又是社會需求的,就需要高等學校不斷地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來實現。學校要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根據國家改革發展的總體形勢,通過數百個建立在已經走向工作崗位的學生所在單位對學校教育過程及教育內容的評價及學生的自我評價的分析,提出今后1~2年社會對專業人數相對科學、明確的預測,提出社會對畢業生質量要求的定性分析報告。同時,改革教學方式,以一級學科招生,一二年級學習基礎及應用基礎課程,第三年或第四年根據社會對各專業人數需求的預測,確定專業方向及人數。學校部門要根據社會對畢業生質量的要求和評價及時調整、改革,形成以教育教學改革為核心的自適應機制。
從學校完成培養人這個根本任務的結點是學生就業而不是學生畢業。校長作為第一責任人,體現的是學校層面的就業指導中心;學院的院長作為第二責任人的責任是組織、督促本學院學生積極參加招聘求職,檢查督促對自己所轄學生的具體直接的就業指導。博士生導師、碩士點學科帶頭人以及本科專業系或教研室主任的職責是了解掌握本專業相關單位的用人信息,了解掌握本專業學生的就業思想狀況,直接開展就業指導,完成當年的學生培養任務。同時,要在學校每個碩士點、每個本科生專業確定一名相對固定做學生就業工作的老師,這是學校就業工作的基本隊伍。第二個層次負責人由各學院主管學生工作的副院長副書記協助,對本學院各博士點、碩士點、本科專業就業工作進行組織協調。第一層次負責人由主管學生的副校長協助,對學校的就業工作進行安排布置,督促檢查。
除了學校就業指導中心負責長期從事就業工作外,高等學校要建立功能強大的信息平臺,為就業學生提供豐富、快捷、詳盡、方便的就業信息服務。專門的舉辦講座、宣傳、教育的教室,就業資料圖書查詢閱覽室,信息公告欄等硬件的建設也是必備的。學校每年就要對每個博士點、碩士點、本科專業進行就業狀況和就業率的檢查評估并兌現“掛鉤”政策。同時將反映出的問題及時反饋,有針對性的調整改革。
學生的思想教育、德育教育,素質拓展以及學生黨建工作的內容也是用人單位要求大學生須具備的條件。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號召學生到基層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調;誠信守法、團隊精神、進取精神就是德育教育的主調;提高創新實踐能力,增加文化藝術修養,健康身體心理素質,這就是素質拓展的主調;培養一大批熱愛祖國,忠于黨,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青年大學生共產黨員,即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材,也為企業用人單位輸送骨干力量,這就是學生黨建工作的主調;就業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學生素質方面的問題,更接近社會要求,貼近生活實際,貼進學生需求,使我們的思想教育、德育工作、素質拓展、學生黨建工作更富有時代感,更有實效性,更能得到學生歡迎和響應,也使學生思想教育、德育工作、素質拓展、學生黨建工作更好地為學生成長服務,為學生就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