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與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中指出我國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新時代”。不可否認,在新時代下,互聯網正在社會當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互聯網+”模式改變了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產生了不可估量的“聚變效應”和“乘數效應”。然而,由于責任的缺失,“互聯網+”的泛化和庸俗化問題凸顯,導致諸多“互聯網-”現象時有發生,這無疑曲解了互聯網精神。在互聯網時代,把握機遇,承擔責任二者缺一不可。
迎時代潮流,把握機遇促發展。互聯網用于農業,助推農產品的銷售與推廣;互聯網用于金融,助力小微企業轉型與升級;互聯網用于教學,催生直播課程,線上批改等全新體驗……互聯網為世界開辟了一個新時代,其儼然已經成為引領社會變革的中堅力量。我們要迎接時代發展潮流,把握互聯網發展機遇,開拓創新,積極響應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等與現代制造業相結合,拓展國際市場,培育新興產業,讓新技術更快更全面得融入傳統產業領域,使“裂變”不斷發生。
解社會難題,承擔責任謀未來。披上互聯網的外衣,“算命先生”自稱分析師,八卦小報改叫自媒體,放高利貸也美其名曰“資本運作”……這是時下網絡社會中流傳的段子,更折射出互聯網正面臨泛化和庸俗化的問題。由于發展主體的責任缺位,使得互聯網給我們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讓一大部分人失去了崗位,拉大了社會階層的鴻溝,從而使得社會不穩定因素暗潮洶涌。對此,我們要主動承擔起互聯網時代的風險與責任,做好預防及應對工作,正確培養和弘揚互聯網思維與互聯網文化,讓互聯網彰顯其應有的最大價值。
承擔機遇,把握責任,協同助力互聯網時代邁上新臺階。機遇與風險并存,責任與義務共擔,他們絕不是一種違和的此消彼長式的存在,而應該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正如馬云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所說:“我們更相信這一點,互聯網是人類共同發展的機遇,也是人類共同需要承擔的責任。支持什么,反對什么,發揚什么,摒棄什么,都將成為每個得益于互聯網與應用互聯網人的責任。”
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制約社會發展。由網絡所衍生的互聯網+正春風化雨般滲透進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新時代的新變化,新態勢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機遇,我們應在把握好互聯網帶來機遇的同時,積極承擔運用互聯網思維,傳遞互聯網價值,沉淀互聯網文化的責任。讓機遇與責任相伴,共同延續互聯網發展神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