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曾在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然而,新時代的青年人出生在網聯網發展的時代下,生長在開放包容的發展進程中,接受多元的文化熏陶,使得青年人過洋節,吃洋餐并以此為榮,將其視為身份尊貴的象征,但是對傳統文化卻嗤之以鼻,更有甚者出現“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一竿子打死”的夸張言論,窺一斑而見全豹,國人對中國文化的不自信顯而易見。面對此,加強文化自信成為當下發展的重要課題。
傳承傳統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立足點。傳統文化是中國的圖騰,是中華民族的指紋,其在歷史長河中積淀,不僅蘊含著豐富而珍貴的文化故事,還為后人再現古人的生活圖景,更為為后代遺傳了各類思想品德。“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體現了古人的灑脫;“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表達出古人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展現了古人的無畏,這些古詩詞值得后世所記,所學。然而,時過境遷人們將傳統的節日都被拋諸腦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少之甚少,更何談文化自信,令人痛惜,引人警醒。因此,面對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各國文化爭相涌入中國的現實情境,我們要想國人重塑文化自信必須下好傳承這一“先手棋”。
加強文化創新是堅定文化自信的著力點。加強文化自信只是傳承傳統文化是遠遠不夠的,加強文化自信“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還要通過創新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與時俱進,賦予新時代的內涵才能讓傳統文化高歌猛進,增強國人對本國文化的自信力。近日《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黑馬,其火爆的背后一方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另一方面是將婦孺皆知的原版動畫進行改編,使其與當下社會人們的心態相切合,在小哪吒身上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有遭遇質疑的倔強,有困難時的不服輸,有孤獨寂寞時的自娛自樂……這不正是當下每個人的縮影嗎,心靈的共鳴才是《哪吒》走紅的真正原因。《哪吒》只是眾多傳統文化創新中的滄海一粟,還有很多創新的文化產品將投入市場,再次刷爆網絡,讓人重拾文化自信,讓我們以中國文化為驕傲。
文化走出去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戰略點。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從過去的篳路藍縷到如今的盛世繁華;從前的“東亞病夫”成為現在的“東方巨人”,從昔日的“跟跑者”到時下的“同行者”甚至“領跑者”,中國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然而國際上很多國家認為中國還如過去一般的窮困潦倒,誤解中國人野蠻嗜血,對這個神秘而遙遠的古中國抵觸。究其原因在于中國文化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讓外國對中國知之甚少,存有誤解。近年來中國也開始關注到此問題,開始將文化走出去作為文化發展的關鍵點。正如孔子學院的建立,亦如各類電視劇出現在美、非、日等國家,這些都讓世界開始了解中國文化,更讓世界人民看到中國發展進步要讓國民自信力增強不少。一言以蔽之,我們應讓傳統文化走出去,讓世人領略傳統文化之美,從而增強國人對傳統為化的自信,同時又可讓激勵國人傳承傳統文化,兩者相互借力相信中國傳統文化必將再現昔日榮光,國民可以挺起脊梁。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經歷千年時間沉淀所孕育的文明精魂,是中國發展的土壤,是中華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的關鍵所在。我們要加強文化自信,才能讓中國文化大放異彩,才能讓中國再現大國風采。加強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我們要認可,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利用各類方法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讓傳統文化舊貌換新顏,更要讓傳統文化走出去,讓世界看到中國的傳統文化,讓人們為之贊嘆,才能讓國民增強文化自信,才能讓中國在國際上有話語權。
相關推薦:
公務員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 公務員考試經驗 | 面試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