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給定材料 |
第 5 頁:參考答案 |
一、注意事項
1.本題本由給定資料與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荚嚂r限為18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6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20分鐘。滿分100分。
2.監考人員宣布考試開始時,你才可以開始答題。
3.請在題本、答題卡指定位置填寫自己的姓名,填涂準考證號。
4.所有題目一律使用現代漢語作答在答題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監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考生應立即停止作答,將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翻過來留在桌上,待監考人員確認數量無誤、允許離開后,方可離開。
嚴禁折疊答題卡!
二、給定資料
1.從曾經的“中國食療第一人”的張悟本,到號稱弟子3萬的道長李一、“養生教母”馬悅凌,再到王林、王學貴,近年來身懷各種“神功”的“中醫養生大師”前赴后繼,不斷涌現,成為養生界一大景觀。而國人對此趨之若鶩,更是折射出了科學知識匱乏的狀況。2012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7%的人認為當前虛假醫療廣告非常多。僅2010年第一季度,全國查處的違法藥品廣告就已達到1.84萬次,違法醫療器械廣告3110次、違法保健食品廣告1.83萬次。據統計,由于虛假醫療廣告誤導等方面的原因,我國每年大約有250萬人吃錯藥!敖裉炷阗I鹽了嗎?”“漲到5元一包了”“貨架空了!”……在路上、在超市里時不時都能聽到諸如此類關于買鹽的對話,而在網絡上也誕生了諸如“鹽如玉”、“鹽王爺”的熱詞。2011年3月15日,因為日本核電站泄漏事故,有謠言稱日本核輻射會污染海水導致以后生產的鹽都無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鹽可防核輻射,一時間引起一些市民瘋狂搶購食鹽。此次搶鹽事件于16日晚上最先從較靠海的浙江、江蘇、福建、上海、廣東等省份傳開,之后蔓延到其他地區,甚至連距離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有3200公里的重慶以及成都也鬧起了鹽荒。從狂放鞭炮到喝綠豆湯,從搶購板藍根到席卷超市食鹽;從北京到內蒙古,從河北到陜西……盲目信從大潮橫掃全國。
2011年某電視臺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廣州一母親聚眾打死了強奸女兒的嫌疑人,被法院判刑五年,電視臺就此事即時征求了觀眾的觀點,結果認為這是“違法行為”的只有400余票,而認為“打死活該”的則近5000票。不但意識層面如此,行為層面也不容樂觀,在我國,沒有警察的地方基本上就沒有交通規則,紅綠燈基本上是個擺設,即使有警察在場,很多行人也視若無睹。交通法規的基本功能是為了保護人們的生命、健康和財產,而很多國人為了早走一會兒,或少走幾步彎路,就可以冒巨大的風險去踐踏法律。遇事喜歡找關系,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找關系,孩子上大學的時候找關系,孩子畢業參加工作的時候找關系,買房子的時候找關系,生病的時候找關系,死了去火葬場還要找關系,在為關系所支配的思想與行為中,又何談法治呢?
2.魯迅先生說:“龍門的石佛大半肢體不全。圖書館中的書籍,插圖須謹防撕去,凡公物或無主的東西,倘難于移動,能夠完全的即不很多。”十九世紀,美國傳教士明恩溥通過在中國二十多年的觀察,也發出了類似的感慨:“中國人不僅對屬于‘公眾’的東西不感興趣,而且防范不嚴,便垂手可得,很容易成為偷竊的目標。鋪路的石頭搬回家去了,城墻上的磚也一塊一塊的不見了!辈坏珜参锶我馄茐幕蛞暈樗接,對公共環境、公共秩序也缺乏相應的尊重,如為人所詬病的旅途中的隨意吐痰、扔垃圾、公共場所的不修邊幅、喧嘩吵鬧、排隊加塞等行為也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或許也是其中之一。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不竭力量,然而當前的我們卻被各種粗制濫造與低質模仿包圍著。大廣場、大高樓,不僅外形相似,布局也如出一轍:城市中心設廣場,廣場中心有花壇、噴泉,中央商務區高樓林立,主干道寬闊整齊、貫穿新城。雷同的規劃,雷同的建筑,雷同的景觀,甚至連樓盤名稱也雷同。有人戲稱,要不是拿著機票,都不覺得來到了一個新地方。城市建設不僅受著“千城一面”的叩問,同時對國外建筑的低質模仿也日益令人們產生質疑。杭州仿建巴黎埃菲爾鐵塔、廣東惠州仿建奧地利小鎮哈爾斯塔特、鄭州現法國朗香教堂、蘇州有座倫敦塔橋、石家莊建獅身人面像。學術領域也不例外,據統計,我國目前在SCI上的論文,在全世界已經排行第二,僅次于美國,總數相差不遠。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醫科大學臨床解剖學研究所所長鐘世鎮曾在周圍神經缺損修復材料“神橋”的新聞發布會上則一語道破天驚,稱我國發表在SCI上的論文,有用的不到15%,大批都是垃圾論文。一些大學教授也反映,拼湊、拆分、整合發表論文,導致學術論文質量、水平低。
當初來醫院工作,對于病人家屬給的紅包一概不要,結果不僅被同事視為異類,連病人都不敢請他做手術!昂髞碛型潞臀艺f,現在都是這樣的風氣,在其他醫院也一樣,不要反而會被排斥。我也就慢慢接受了。我現在只能做到不因為紅包而影響治療,這是我唯一還沒被突破的底線!北贬t三院醫生王亮(化名)說。由于擔心法律工作的種種潛規則,北京某高校法律專業的劉飛(化名)畢業后進入某市級媒體當了記者。干了不到一年,他發現在這里堅守底線同樣艱難。有些記者對一些問題道聽途說,不去很好的核實,有的還捕風捉影。另外,為了爭取眼球、爭取發行量,有的記者為了使自己的稿子有更多的可讀性,就把事實弄的離奇一點!安蛔黾儋~”是財務工作者的底線。北京市一家私營企業會計詹非(化名)卻告訴記者,上學時老師曾說,如果一個學會計的不會做假賬,很難找到工作。他當時不信,工作后卻發現不得不信,沒干多久,經理就很含蓄地要我調賬,第一次我找個理由拒絕了,可這樣根本干不下去,后來我也就答應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