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給定材料 |
第 5 頁:參考解析 |
【材料8】
舊州古城,有史可考已達2500余年,在春秋戰國時為“且蘭”國古都。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素有“金盆、銀碗、玉帶、圣水”之美譽。2007年,舊州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小城鎮發展空間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舊州一直將旅游業作為促進鎮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然而伴隨城鎮化發展的向前推進,基礎設施落后等影響旅游業發展的瓶頸也愈發凸顯,首當其沖的便是交通。
“以城鎮化建設為契機,把加快改善交通環境作為基礎性工作。”貴州黃平縣委書記吳克這樣說。
已建成的環城路,投資1.4億元的舊州主干道和投資6000萬元的新城區10號路建設,保證了鎮區主體街道的交通暢通;余凱高速將在舊州開設匝道,將其納入高速公路網絡;快速通道將縣城與舊州連接,拉出了“一城兩區”的城市新格局。
古鎮街巷目前歷史格局保存完好,在僅1.4平方公里的城區內,就有“九宮、八廟、三庵、四堂”,西上街民居古建筑群、文昌宮、朱氏民宅等1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項國家級、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些文物和遺產承載著IH#1古鎮悠悠歷史文化。如何利用這一優勢資源,做強做精旅游品牌?該縣決策層將發展目標定位為5A級歷史文化旅游名城,立足長遠提升品位,彰顯厚重文化底蘊。
為此,黃平縣采取多項措施,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整治改善歷史環境景觀,滿足居民現代生活的需求,提高古鎮的整體品質。投資200余萬元先后編制了《舊州古鎮總體規劃》、《舊州古鎮保護規劃》等,并按照規劃規范了居民的住房改造。
“這些房子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做夢也沒想到政府還來給我們維修。”西上街的譚碧榮老人高興地說。為保護古鎮風貌,挖掘古鎮文化,黃平縣申請世行貸款3100萬元對舊州古鎮進行大修。
2013年12月,天主教堂、仁壽宮已修繕完畢;西上街65棟古民居修繕完成75%:朱氏民宅、達源發民居、郭沫若生母故居、古城門洞等建筑正在修繕。馬靛街、福眾街、西上街簽訂了棚戶區改造904戶協議書,175棟棚戶區改造完成93%的工程量。
【材料9】
21世紀是中國城市化的世紀,也是大量農民工市民化的時代。如何適應宏大的城市化運動,提升全體居民包括農民工的幸福感,對于推進城鄉均衡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增加城市競爭優勢,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通過對3000名農民工抽樣調查發現,經濟收入是影響農民工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21個二級因素中,工資收入居于第三位。
在市場競爭愈發激烈、高強度工作日漸凸顯的境遇下,新生代農民工更加渴望參加職業培訓、掌握一門甚至更多職業技能。據對100名農民工統計分析,36%的農民工希望參加提升工作技能培訓,30%的農民工希望參加經營管理類培訓,還分別有11%、9%、3%農民工希望參加計算機、外語交流、心理調適類培訓。
在調查中,已婚對農民工生活質量指數的影響為正,且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已婚農民工的生活質量高出0.5%。從家庭關系上看,家人關系這一農民工幸福感分類指標得分3.75,與農民工幸福感其他指標得分相比,家人關系得分最高,這說明農民工幸福感最高、最為滿意的是與家人的關系,家庭關系的和睦融洽是他們幸福生活最主要的源泉。
【材料10】
百色市右江區龍川鎮竹鳳村的村民萬師傅,剛到南寧打工沒幾天就遇到了堵心的事:在鋸木材時,不幸被電鋸鋸斷手指。在他痛苦的時候,工會幫扶中心伸出援手,聯合法律援助中心深人企業現場。展開面對面調解。最終說服企業方同意支付相關補償兩萬多元。
“有困難找工會.維權依靠工會”,已被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認可和接受。
從冬送溫暖、夏送清涼到開展農民工技術技能培訓,從法律援助站、公益律師團的全覆蓋到職工服務中心的建立。各級工會以“培訓到一線、服務到一線、維權到一線”為方向探索建立服務農民工長效機制,在基層社區為離鄉農民工搭建一個城市里的“家”。
2003年,南寧市江南區開辦廣西第一所農民工流動夜校,如今已整整10年。目前各種類型的流動夜校在南寧市內已超過20所。“哪里有農民工,就到哪里上課”,具體授課時間由各企業根據實際情況安排,由專業老師向農民工免費講授安全生產技術、行業技術、公民道德教育及勞動法等知識.這樣靈活的學習方式、有的放矢的教學內容讓農民工感覺“很受用”。
城鎮化不僅是戶籍的轉變,也是生活方式的轉變。對此,三叉社區書記沈明剛感受深刻,他說,村民進城后,雖然居住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農村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習慣,還是多少帶到了城里,顯得和城市生活很不和諧。“有人在自家樓前私搭亂建,還有人用公共綠地養雞種菜,公共區域衛生就更別說了。”為幫助被征地農民跟城市居民“對表”,三叉社區設計了多項評比:比哪個樓道最文明,比哪個樓道最衛生,比厚養薄葬,比優生優育……哪個樓的居民表現好,就能獲得現金、旅游等獎勵,同時積極引導組織他們在社區圖書室多多學習。通過這些措施,農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材料11】
2013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專門邀請兩院院士及有關專家到中南海。聽取城鎮化研究報告并與他們進行座談。朱高峰院士提出要處理好城鎮化和產業、就業的關系,李克強接過話頭說,興城首先要興業,有產業支撐才能有就業,特別是要發揮好服務業這一最大就業容納器的作用。如何做到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這新四化融合發展,實現產城相融、互促共進,是我們需要解決好的一大課題。劉彥隨研究員向總理反映,對土地流失、農村空心化等“鄉村病”,應高度重視。李克強說,新型城鎮化要突出統籌城鄉,根本前提是要尊重農民意愿、保護農民利益、保障糧食安全。這樣才能使城鎮化成果真正惠及農民,這根弦一定要繃緊。
座談中,不少院士認為,近些年來我國城鎮化取得了長足進步,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也確實存在質量不高、缺乏科學規劃等問題。尤其是城鎮化率虛高,1億多農民工進城后享受不到同等公共服務,只能算是“半城鎮化”。李克強表示,對于這些問題,要高度重視。推進新型城鎮化,就是要以人為核心,以質量為關鍵,以改革為動力,使城鎮真正成為人們的安居之處、樂業之地。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