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給定資料 |
第 4 頁:參考解析 |
5.“其實,電子產品給生活帶來的影響是雙向的。”蘇州榮格心理咨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說,一方面,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變得豐富、信息獲取速度變快,另一方面,人們的生活變得極其單調!拔覐纳虾;靥K州的火車上,發現人人手里都拿著手機或ipad在玩,有的上網有的打牌,這就是一種極其單調的生活!蓖鯂鴺s說,這種時候,看看窗外的風景,和鄰座的朋友聊聊天,都是一種方式,而現代人卻只專注于手掌間那小小的電子屏。另一種單調來自于內容的單調,千篇一律的網絡歌曲、快餐新聞,就如同讓人吃下大量垃圾食物,還來不及消化,又開始吃下頓,最后大腦變得擁擠,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反而無處存放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沈揚表示,除此之外,電子產品會不停地向大腦發出信息,過多的刺激會耗盡大腦的自然運作能力。長期處于這樣的環境中,會導致人的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
我們應該甩掉這個包袱,王國榮說,過度看電視、上網造成的視力下降;熬夜打游戲侵占了最寶貴的睡眠時間,讓全身都受傷;和家人的關系會因為電子產品的出現而變得疏遠;真正有用的知識,基本沒有時間去了解……這些都是過度依賴帶給我們的危害,要主動遠離它們。他說:“我對自己的要求是,讓自己每天收獲知識的增長、良心的增長、肌肉的增長!蓖鯂鴺s說,他已經戒掉電視4個月,現在每天用看電視的時間看書、運動!凹僭O每天上網閑逛三小時,一年就是1000小時,大學里一門課一般是50一100小時。想想你浪費的時間能上多少課?”買幾本耐看的好書,帶孩子聽一場音樂會,去戶外打打球,都比上網、聽MP3、玩電腦游戲有意義得多。發呆、獨處、幻想甚至無所事事,都可能是思考的良好契機,成為凝結智慧的過程。但現在不少年輕人情愿被動地接受“碎片化”的信息,也不愿停下腳步來思考。給大腦一些“留白”的空間,適當讓自己抽離出他人的世界,或許才能找到真正的存在感!叭祟愡M入工業化社會后,有些需求就是商家制造出來的,商家生產出的東西就是希望他的使用者喜歡并迷戀!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27歲的姜小姐徹底地遠離了手機,過了一個沒有手機的周末。在媒體工作的姜小姐自稱已經得了“手機依賴癥”,“睡醒了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機,沒事就刷微博、聊QQ。除了正常工作和生活外,大部分時問都是抱著手機度過,甚至連上廁所的時候都會帶上手機。”這個周末,姜小姐得到了一次解脫,她除了逛街購物外,還抽出了半天時間去健身。許久沒體驗過室外生活的姜小姐頓時感到神清氣爽,“宅在家里未必是唯一的選擇,沒有手機我也過得很充實啊!”“我認為這是個既環保又減壓的辦法!彼f,不停地玩手機不僅對自己的身體有害,而且要用掉很多的電,太不環保了。周末完全可以享受室外生活,比如可以健身、會友、逛街、看電影、去公園等。在移動互聯網高度發達的美國,不少人已開始意識到“手機依賴癥”可能帶來的惡果。正在美國杜克大學留學的李萌說,美國年輕人發明了不少“戒手機癮”的妙招。“比如朋友聚會的時候,我們會把手機‘疊羅漢’,誰要是忍不住先拿了,就要負責買單。”此外,不少網民建議,社會公益組織不妨設計一些類似“斷網一小時”“不帶手機一天”等主題活動,倡導大家回歸現實世界,關注身邊的人和事。
6.一位媽媽寫給兒子的信近日在網上熱傳,這封信中充滿了母親的關愛和失落!坝H愛的兒子:剛才,你打來電話說,中午在同學那兒吃飯,不回來了。看著早上準備好的菜,突然就一點也不想做了!边@封信的開頭很多家長都熟悉,孩子長大了,經常一句“我不回來了”把爸媽一顆熱切的心擱在一旁。這位母親道出了很多父母的心里話,“去年過節,你在家待了,不到10天。基本上除了去外面和朋友耍,就是玩電腦、玩手機。今年回來前兩天基本也是這樣!边@位母親感慨:“其實,我們心里最盼望的,不是你替我們干什么活兒,而是能多看到你!
這封母親給兒子的信,讓很多網友看了“眼睛濕濕的,感覺像在說自己”。網友“南極雪”說,想想自己何嘗不是這樣,回家過年忙著各種聚會、娛樂,仿佛這些比父母親情重要,讓人羞愧。“人回家,心更應該回家!焙芏嘤邢嗨平洑v的長沙網友表示,看過這封信的第一感受是慚愧,瞬間聯想到自己也疏忽了跟父母相處的親情時間。也有部分網友客觀分析其中的原因。有網友說,一回家過年,就要面對親友的輪番“轟炸”:發了多少年終獎、有沒有女朋友、什么時候結婚、怎么還不要孩子……以至于面對面的交流失去了樂趣。更多的網友呼吁,手機、電腦什么時候都能玩,親情與孝敬卻是不能等的。春節期間每天關機一小時,和家人聊聊知心話,讓親情回歸。但客觀地說,作為通訊和信息工具,手機本身并無過錯,錯的是手機的使用者對親情的麻木。須知,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科技如何發達,親情與生俱來,亙古不變。擁有時不加珍惜,失去必后悔不已。特別是對于出門在外的人,春節短短幾天,是難得的敘親情、盡孝心的時刻。即使是親人的嘮叨,換一個角度看,那也是對歸來的游子真心關懷、由衷喜悅的表現。聽聽親人的嘮叨,何嘗不是一種享受?此時若只顧低頭玩手機,而冷落親情,于情何堪,于心何忍?
有人說,這是一個“人類離別的星球越來越近,離自己鄰居越來越遠”的壞時代。在“微時代”,傳播變得更加流動,傳播時問被分割得更加瑣碎,人們更青睞“快餐式”文化,沒有耐心和精力接受冗長沉重的內容,生活日益數字化、淺表化、碎片化。我們不談超過半年還不結婚的戀愛,只擅長在網上談情說愛、發泄對愛人的不滿、曬恩愛,對著屏幕比對著愛人和家人的時間長得多,對親戚家的Wi-Fi密碼比他們的音容笑貌更熟悉……更讓人覺得寂寞的是:無處不在的電子設備成為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主角,而作為溝通主體的人以及溝通本身,卻悄然缺席!叭绻覜]有拿著掌上電腦切水果,就一定在電視機面前看肥皂劇;他如果沒有拿著手機自言自語發微信,就一定在全神貫注地盯著電腦屏幕!边@是“80后”網友“小小菜”對自己婚姻生活的描述。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55.7%的人認為“手機依賴”會使人的現實交流能力變差,46.1%的人認為會使生活圈變窄,29.9%的人表示會陷入更深的孤獨。而對這種心靈的孤獨刻畫得最人木三分的,莫過于在網上流傳很廣的這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
心理康復科主任醫師蘇路俠介紹,面對面溝通是最直接的,與家人或者朋友相處時玩手機會影響親情,尤其對于老年人來說,更會增加他們的孤獨感和失落感。“由于年齡和心理的原因,老年人說一件事情往往喜歡重復嘮叨許多遍,晚輩盡量不要流露出不耐煩的情緒,更不能粗暴地打斷或制止老人說話。”蘇路俠說,很多老人因為孤獨整天沉默寡言,子女要盡量抽時間陪老人。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社會學教授史鐵爾表示,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低頭族”,導致團圓時刻變了味。實際上,合家團圓不僅僅是互相見個面,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交流!瓣P機一小時”不僅是為自己徹底放個假,慰藉一下久違的親情,更重要的是,嘗試著從親人那里重新找回面對面溝通的樂趣。一聲聲問候與關懷,一家人其樂融融,才是團圓的真正意義所在。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