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隨著我國加快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大眾創業、萬 眾創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市場要活、創新要實、政策要寬,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制度環境。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全面部署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
2015年以來,“新一輪創業潮”成為外媒講述中國故事時的一個熱詞。《華盛頓郵報》網站以《去東方吧,創業者們》為題刊文稱,中國正在迅速改變,技術和創新逐漸引導中國走向新的高峰。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創業精神已在中國蓬勃興起,這是不可逆轉的進程。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簡單是一句口號,也不是要在社會上刮一陣風,而是要通過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實實在在地釋放出新一輪的改革紅利,在更廣范圍內激發和調動億萬群眾的創新創業積極性,讓創新創業從“小眾”走向“大眾”,讓創新創業的理念深入民心,在全社會形成大眾創新創業的新浪潮,打造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新引擎。
【標準表述】
[權威論述]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
——習近平
青年是創新創業的“生力軍”,“雙創”的人越多,社會就越有活力,也能帶動更多就業。
——李克強
通過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讓每個有創業意愿的人都擁有創業空間,在中國大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熱潮。
——李克強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當前就是要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李克強
培育創客文化,讓創業創新蔚然成風。
——李克強
[新一輪創業潮行成的良好環境和基礎條件]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創新創業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當前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1600多家,在孵企業8萬余家,畢業企業超過5.5萬家,其中上市和掛牌企業近500家;大學科技園115家,大學生科技創業基地200多家,每年新增就業崗位超過15萬個;2014年,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誕生科技企業1.3萬余家、武漢東湖超過5000家,115家國家級高新區總收入達23萬億元,每年吸納應屆畢業生超過50萬人;技術市場體制不斷健全,2014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8577億元;創業投融資市場體系日益完善,全國創業投資機構1400多家,資本總量超過3500億元。創新創業環境的改善帶動我國創新創業愈加活躍,規模加速擴大,效率顯著提升。
透過大眾創新創業繁榮活躍的現象,中公教育專家認為不難看出其出現的必然原因和基礎條件。
一是新技術革命為新一輪創業潮提供了便捷工具。互聯網、大數據、開源軟硬件、3D打印等新技術的出現,讓社會大眾可以方便地將創意和想法形象化,并快速轉化為現實產品,降低了創業的門檻和成本。
二是科技創新和體制改革為新一輪創業潮提供了條件保障。我國信息產業在移動通信、寬帶網絡、超級計算、衛星導航、智能終端、光通信等方面的創新能力和產業規模走在世界前列,互聯網企業提供了電子商務、社交網絡、O2O等創新平臺,帶動以互聯網應用為核心的創新創業應運而生并迅速崛起。
三是高素質人才為新一輪創業潮提供了智慧源泉。由于幾十年堅持不斷的教育發展,以當代大學生為主的青年創新創業群體具備了扎實的科學基礎、網絡技術和開放視野,可以輕松快捷地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正在發生什么,社會大眾需要什么,從而激發出他們的奇思妙想和創新創意。
四是改革開放為大眾創新創業提供了寬松包容的政策環境。商事改革、第三方支付、P2P金融等改革措施創造了政策支撐條件。寬容失敗、鼓勵個性的社會文化氛圍讓越來越多的人改變了觀念,理解、認同和投身創新創業,使得創新創業成為一種價值導向、生活方式和時代氣息。
[意義分析]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要鼓勵大眾創業者應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創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場、打造新業態,為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
第一,大眾創新創業是保持“中高速”的新動力。從擴大消費需求看,推進大眾創新創業將加快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創業生態,幫助創業者制造出滿足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的高質量利基產品,挖掘產業“長尾”中蘊藏的富饒金礦,充分激發和釋放新的消費潛力;從增加投資需求看,大眾創新創業將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不斷創造新的投資空間,創新投融資方式,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
第二,大眾創新創業是邁向“中高端”的新途徑。大眾創新創業能在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及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跨界融合的領域培育出鋪天蓋地的初創企業,催生出新的產業形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方面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這些初創企業經過市場的大浪淘洗,一部分勢必脫穎而出,成長為頂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
第三,大眾創新創業是創新產業組織的新方式。隨著互聯網、開源技術平臺等對大眾創業者的開放普及,個體能夠成為產業資源的組織配置者,去中心化的自組織生產開始出現,從而帶動傳統大規模生產逐漸向柔性化、智能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按需生產、規模定制正在變為現實。開放的社交網絡使用戶作為產業生態中的重要角色,直接參與到產品構思、設計、制造、改進等環節,與創業者充分交流產品創意、體驗及個性需求。“眾籌”“眾包”“眾創”的融資模式和生產方式,將優化封閉的產業資源配置方式,讓智力資源、產業資源、社會資本更加自由流動。
第四,大眾創新創業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但收入分配制度、社會基本保障、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等社會問題依然存在,社會底層群眾和年輕人發展存在“玻璃天花板”的體制性障礙。推進大眾創新創業就是要打破一切體制機制的障礙,促進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的自由分配,讓每個有創新創業愿望的人都擁有自主創業的空間,讓每個有夢想的人都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讓全體人民群眾特別是年輕人和貧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
第五,大眾創新創業有利于滿足人的最高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自我實現列為人的最高需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基本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越來越多的人需要通過創造來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根本目標就是要給人民群眾創造出滿足人生需求、實現人生價值的發展渠道,讓自主發展的精神在人民當中蔚然成風,讓社會的每一個細胞都保持著不斷追求卓越的積極心態和精神風貌。
第六,大眾創新創業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大眾創新創業從根本上是要通過完善法治環境和加大簡政放權,建設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政府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增強執行力和公信力,破除一切不公平、不合理、制約人民群眾創新創造的政策制度障礙,讓政府的權力運行在陽光下,讓有權者不可任性也不敢任性,讓人民群眾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之風。
[措施]
其一,凈化創業生態。減輕負擔以利輕松上陣,是增強創業創新者信心的必要之舉。中央已陸續出臺一批針對中小微企業的稅費減免政策,各地各部門也要盡快落實相關實施細則,嚴查并制止形形色色的“土政策”,取消不合理收費。同時,還要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和作風建設,嚴格規范基層行政執法人員行為,懲治“小官大貪”、治理“蒼蠅撲臉”,根除故意刁難、吃拿卡要、濫權牟利的“蠅貪”之患,打造一個風清氣正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
其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提升有利于人才集聚、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需要政府部門出實招推動。要研究制定各項扶持優惠政策,加快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于創業的新機制,形成一套全鏈條的優惠政策和服務體系。可以考慮在各地設立創業創新基地、創業扶持基金及創業創新指導中心等專門機構,為創業者提供盡可能多的資金、政策支持和市場分析指導。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獲取最新資訊、職位表、真題答案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