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定資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其中,關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部署和要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制度創新。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在自然生態服務功能、環境質量安全、自然資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實行嚴格保護的空間邊界與管理限值,以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生態保護紅線”是繼“18億畝耕地紅線”后,另一條被提到國家層面的“生命線”。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障人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強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影響。
作答要求
結合“給定資料”,以“生態保護紅線”為主題,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系實際,寫一篇文章。
要求:
(1)觀點明確,見解深刻;
(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于“給定資料”;
(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
(4)字數1000~1200字。
參考答案
劃生態紅線促發展進步
生態保護紅線是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底線,其建設目的是建立最為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近年來,我國各地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紛紛致力于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工作。“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維護自然環境,正是推進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舉措。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革新生態保護及管理體制。不可否認,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的生態保護管理體制尚不夠先進。政府的環保職能分散在多個部門,工作中極易出現“誰都在管,誰都管不好”的“九龍治水”現象,一些部門更是在生態功能區與其他部門批準建設項目發生沖突時無能為力。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程,需要加強組織協調,明確地方和部門責任,如此一來,勢必解決“政出多門”和部門沖突這一窘狀,從而推動生態保護管理體制的進步。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有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反觀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絕戶漁網”層出不窮,漁業資源岌岌可危,“圍湖造田”屢禁不止,湖泊資源朝不保夕。這些“吃子孫飯”的行為無異于殺雞取卵,絕非長久之計。當下,生態保護紅線的橫空出世和全面推進則及時遏止了“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為生態環境資源貼上了“保命符”,能夠逐步緩解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的壓力和不利影響,力促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使經濟社會真正得以可持續發展。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切實改善民生與增進福祉。無論是“我住霧霾頭,君住霧霾尾”的調侃,還是“給我一杯放心水,換我子孫不傷悲”的嘲謔,都是我國的大氣污染、水污染等問題在提醒我們:在人們逐漸重視并追求高質量生活的今天,生態環境問題已對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極大影響。而今,我國及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推出了一系列“切中要害”的有力措施,并通過衛星監測等方式全天候監管,對水源、植被等作出實施評估,真正讓群眾享受到優美的環境,喝上干凈的水,改善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是貫徹這一思想的重要體現,既是“懸崖勒馬”的智慧之舉,亦是“未雨綢繆”的高瞻遠矚。對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的責任感,科學規劃,完善立法,夯實群眾基礎,并主動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先進經驗,讓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助力國家發展與進步。
相關推薦:
公務員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 公務員考試經驗 | 面試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