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昨天發表《公車能否掛“公牌”?》的綜述,就北京市海淀區一位小學六年級學生提出的讓公車掛紅色牌照的建議展開采訪。被采訪者大多認為,公車掛“公牌”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公車私用。
公車多、私用多已是不爭的事實。要解決這一問題,最根本的辦法是大量減少公車。公車很少,就沒有那么“悠閑”了,私用的幾率就會大為減少,監督起來也方便得多。而且公車少還會產生連帶效應,這就是逼使機關少開不必要的會議,減少無公共意義的活動;在使用公車時,也將迫使領導們盡量拼車,避免出現同去一個地方卻各自開車的浪費。這樣一來,無論對減少“三公”開支還是減少道路擁堵都善莫大焉。
但用慣專車的領導們會以公務繁忙等借口來拒減公車數量,那么我們就退而求其次,先從防止公車私用做起。
如何防止公車私用?有人從自身做起,公開自己的車號讓公眾監督,云南省紅河州宣傳部長伍皓就這么做了。但這樣做的效果相當有限———從他公布車號至今,似乎還沒見到有人跟進,看來榜樣的力量不可高估。另一做法就是給公車裝北斗系統,把公車的去向納入電子眼的視野之中。三年前,廣州就這么嘗試了。在廣州準備給公車裝導航時,已經引起眾多的爭議。反對者認為,私用公車者可以在導航設備上做手腳,而且這種內部監督極可能會被內部消化,到時“偷雞不成反蝕米”,公車照樣被私用,卻還要為公車加裝和維護北斗系統埋單。
廣州給公車加裝北斗系統后,我們沒有看到公車私用被監控到的案例,倒是時不時地見到區伯人工拍攝的公車私用照片。春節期間,廣州市南沙區城關分局四名執法人員駕駛公車,在非執勤時間到遠郊一家農莊用餐,也被網民人工捕捉。
無論是海南警員用警車載女友,還是廣州城管開公車去就餐,都是因為車身上有公車的標志,人們看到標有“警車”“城管”字樣的車到了不該去的地方,就把它們拍了下來放在網上,這才有了“有圖有真相”式的曝光。不難想象,那些車身上沒有“胎記”的公車被私用時,除非是行家里手,否則無法判斷是公車還是私車,也就無從監督。
北京小學生提出讓公車掛紅色牌照其實也不是首創。在廣州討論為公車加裝北斗系統時,就有人建議給公車刷上特殊顏色以便辨識。這實際上是給公車穿上“制服”,讓人們一眼就能認出它們的特殊身份。在人人都有能拍照攝影的手機,都可隨時隨地拍下公車行蹤并提交上網的今天,人人也就都能成為監督者,這對公車私用者的威懾將是無處不在的。而且給公車穿“制服”只是耗費一點油漆,比裝北斗系統要節約得多。
給公車穿“制服”能否制約公車私用?答案不言自明。盡管還不能說可以完全管控公車私用,但在管理者目前還不打算使用根本解決問題的辦法時,它就是最好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