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關鍵詞】
個稅改革 收入分配 稅收制度 社會公平 貧富差距
【熱點背景】
2011年6月30日下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個稅起征點將從現行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
個人所得稅法有關起征點的修改真是一波三折。當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個人所得稅法》(草案)后,全國共獲得創紀錄的23萬多條社會意見,其中有將近85%的意見反對將3000元作為個稅起征點。“3000元個稅起征點過低,我認為政府應當果斷重新研究,至少調到5000元以上。”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曉表示,國家一個經濟政策出臺,當然要考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方面。盡管民意洶涌,但是在6月27日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提交給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的審議稿中,起征點還是維持了3000元。為此,有人無奈地說,“哪怕將起征點象征性地上調至3500元,也算是給民意一個交代”。當最后結果出來后,起征點則戲劇性地調整到了3500元。
圍繞個人所得稅法的修改,國內的媒體和知識界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和關注。雖然最牽動心弦的是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但是公共輿論對個稅的討論卻遠不止于此,而是在更多地討論如何建立更加公平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從而讓個稅能夠真正起到調節貧富差距的作用。為此,不少人提出了以CPI指數來調節起征點,也有人提出以家庭替代個人為計稅單位,還有的提出要讓抵扣制度更加廣泛、更能體現實際的生活負擔……
【考點分析】
一、社會收入分配存在的問題
1、貧富差距拉大,收支不均衡,兩極分化嚴重,不利于拉動消費,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2、收入分配政策不完善,造成分配模式與實際脫節。3、行業收入差距拉大,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差距大。4、勞動收入占初次分配比重小,助長投機取巧心理。5、稅收調節機制和設計不合理,監管上存在漏洞,逃稅漏稅、非法收入現象嚴重。6、中低收入者承擔了大部分稅收。
二、社會公平的現實意義
1、縮小貧富差距,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培育良好社會心態。2、增加社會消費總量,活躍市場,吸引投資,促進經濟發展。3、調動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激發創造力和發展活力,促進社會發展。4、使人們安居樂業,增強社會凝聚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三、個稅改革的舉措
1、制定完善的個稅法律法規。建立個人報稅制度,實行高額累進制的收入所得稅稅率,個稅按家庭來征收,凡是在本國有經濟利益的個體,不分國籍均要求申報個人所得稅。
2、鞏固稅收在國家財政中的重要地位。個稅根據個人收入情況逐步提高稅率,重視家庭其他成員尤其兒童的數量情況,把高收入者作為個稅主體。
3、健全個人所得稅征收體系。設立專門的評估、收取和實施機構。適當降低個稅稅率,按收入地來源征稅;明確和完善個稅征收范圍;提供一些稅務回扣(或稱特殊減免)項目。
4、合理量化、調整個稅制度。所得稅因個人收入多少繳納的比例不等,收入越多繳稅比例越高,且個人所得稅的比例每年都調整,個稅起征點根據不同家庭情況變化。個人收入稅包括工資稅和收入稅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