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四集模式”:集合政府、市場和個人資源,集中安置居民或原住民,集約使用土地等相關空間和資源、形成集聚效應,是中國發展鄉村旅游最適用的發展模式。
有特色的、有歷史文化傳承的、有產業支撐的中小型城鎮,應當成為發展鄉村旅游的核心支撐點,也是鄉村旅游和中國城鎮化進程結合的最佳載體,也就是所謂旅游接待型小城鎮模式。
推廣“小業主+多業主+家庭業主+世代業主+文化性業主+地方性業主”模式要謹慎,不要將大資本、大開發、大商業等這類城市大開發的理念帶到鄉村旅游發展中來。在商業逐利為第一目標的大資本運作中,往往對具體細節不能深入,對土地的利用不夠經濟,對服務的品質不能保證,對當地居民利益不夠尊重,對當地社會文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未必有利。
鄉村旅游發展途徑
發展鄉村旅游,必須立足實際,根據自身條件來選擇途徑和項目,不能奇思怪想,更不能盲目自大。在某個區域范圍內,爭取統一成單一主題作為對外主要的吸引力,通過差異化產品和競合關系實現區域內的良性發展。同時,考慮以面成線:將大片區域做成可順次參觀游覽參與的線路;以點成線,將核心節點,如接待戶或者資源點串聯成線,吸引市場關注,并帶動周邊發展。
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四統一原則,即:品牌形象統一、建筑風貌統一、標識標牌統一、服務標準統一;同時,落實四差異原則,即:發展模式差異、發展主題差異、接待檔次差異、項目內容差異。通過統一,在項目周邊的鄉村旅游項目中,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識別性,樹立獨特性,增加對游客吸引力。通過差異,如分別重點發展景區、度假區、鄉村旅游區等,以及相應的接待內容、檔次和具體項目的差別,豐富鄉村旅游的內容和形式,增加旅游時間和消費。
目前的鄉村旅游普遍存在升級換代問題,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深入:(1)提升整體環境及景觀品質,將環境與景觀打造作為鄉村旅游的重要產品和主要背景;(2)果園、農田等農業與旅游業有機結合的深入,包括深度——文化的深度挖掘、廣度——產品多樣性;(3)完善配套服務設施,住宿、餐飲、休閑、娛樂設施;(4)建筑風貌打造,包括農家院、民俗客棧、中心村建筑風貌改造等;(5)道路等基礎設施提升,并把露營、自駕、咨詢服務中心等設施作為必備項目加以布置;(6)完善標識標牌系統,包括增加數量、提升品質、增加文化性和欣賞性;(7)落實服務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