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習近平總書記這番話,振聾發聵、使人警醒。
我們一切工作的本質特征,就在于不斷地發現和解決問題。問題意識,是每一個領導者必須具備并不斷強化的一種意識。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推進改革與發展,更要把堅持改革從問題切入,發展從解題深入,作為領導工作的生命線。
發現問題要早。一位哲人說過,發現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看不到問題或沒有問題是最大的問題。其實,一個人、一個單位,在其發展歷程中既會有一帆風順的時期,也難免遇到艱難曲折,存在問題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問題無非就是矛盾。辯證法告訴我們,問題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能不能盡早發現問題,愿不愿向問題學習,不僅是認識水平問題,也是作風和精神狀態問題。精神懈怠,缺乏改革意識,就不會主動去發現問題,即使發現了也會視而不見、聽之任之。而擔當缺失,畏懼困難,就更談不上主動發現問題,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做到末雨綢繆,防患于末然。
領導干部只有既“身入”更“心入”,既接“地氣”更增“底氣”,才能善于發現那些阻礙發展、群眾關心的緊要問題;才能“知勢”“識勢”,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直面問題要真。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的調整期、矛盾的凸顯期、發展的黃金期,新情況層出不窮,老問題積重難返。只有勇于直面問題、堅持正視問題,才能深入分析問題,切實解決問題。
應當看到,問題什么時候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有問題,形勢好的時候同樣會有問題;既有長期努力但沒有得到解決的老問題,也有形勢發展帶來的新問題。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越是利益多元、觀念多樣、思想多變,越要敢于求同存異、解疑釋惑,越要善于尋求最大公約數。解開了思想上的扣子,才能邁出改革的步子,從而在思想認識上實現共振,在改革發展上形成聚焦,匯聚起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
研究問題要深。分析、研究問題是認清事物本質、把握客觀規律、作出科學決策的唯一途徑。
毛澤東同志曾經對陳毅說,腦子里要經常裝幾個問題,留心觀察,注意研究,不可懈怠。“思慮熟則得事理,得事理則必成功”。有正視問題的氣度,才會有分析問題的力度;有研究問題的深度,才會有解決問題的進度。研究問題,唯有解放思想,才能思維開闊;唯有開闊思維,才能激活思路。要用新視野審視新變化,用新觀念拓寬新思路,用新辦法解決新問題,才能把復雜問題研究透、敏感問題處理妥、棘手問題解決好。
當前,我們既強調勇氣和使命擔當,又講究方法和統籌,就能使改革與發展一步一步推進、一點一點突破。墨守成規,只能坐失良機;改革創新,才能激流勇進。只有不斷求索,時刻聆聽到“時代的聲音”,才能找準問題癥結,確保改革積小勝成大勝,化量變為質變,積跬步至千里;才能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實現新跨越。
解決問題要實。凡事成于真、興于實,敗于虛、毀于假。古人說,“下君之策盡己之力,中君之策盡人之力,上君之策盡人之智”。善求解當先求教,只有多方聽取意見,善集眾人之智,才能為解決矛盾和問題找到無窮的力量之源。
當前,各級領導干部不能把著部門利益不放,守著陳舊慣例不變。難題之所以為難題,往往有其關節點、矛盾集中之處,這個難題攻破了,就可以為相關矛盾和問題的解決減少障礙;一些矛盾和問題解決了,就可以為更多矛盾和問題的解決創造條件、打開通道。深化改革攻堅克難的過程,就是不斷“啃硬骨頭”、破障前行的過程。矛盾問題好比擋在前進途中的堡壘,堡壘拿不下,全局受影響;而一旦拿下,則如高閘泄洪,一瀉千里,必然迎來嶄新局面。
知是起點,行是終點。真正解決問題,必須洞悉時代特點、緊扣時代脈搏、把握時代方向,做到不怕風險,勇挑重擔、勇于擔責,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到破解難題、干事創業上,對發現的問題、決定的事情,堅持扭住不放,不見成效不撒手、不達目標不罷休。唯此,才能適應變革需要,推動改革與發展。
相關推薦: